現在,結束這些假如,當我們無法接受前麵這些假如的後果時,你是否看到了經濟學的真正實力?在這之前,你可能還信誓旦旦地認為沒有經濟學也沒什麼大不了,可現在你還會這樣想嗎?經濟學的存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它讓我們擁有了越來越現代化的狀態;它也讓我們能以更高的消費水平活著。總之,經濟學的確擁有令人驚奇的力量,隻是在對比之下才會更加凸顯出來。
意想不到的聯係:經濟學魔法特性之超常性
經濟學並不總是按理出牌,有時候,它會讓你覺得有些出乎意料。我們在意想不到之時,竟還能發現經濟學的身影。該如何理解經濟學的這一特性?或者,用超常性來概括較為恰當一些。
超常性體現之一:商品的標價越高,反而賣得越好——難以理解的吉芬現象。
曾經有人這樣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購買物品直接受到商品價格的影響,一種物品的價格越高,購買它的人越少;價格越低,購買它的人越多。但是,早在19世紀這一結論就被推翻了,因為當時的經濟學家發現當時英國進口的麥價提高,使得麵包價格上漲,而奇怪的是,低收入的工人階級反而消費更多的麵包,有違一般需求法則。這是為什麼?同樣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某經濟學家觀察到,某地區的土豆價格上漲,但是土豆購買的數量卻增加了。這又是為什麼?經濟學專家為了能夠將這些商品情況解釋清楚,就將出現此類現象的物品稱為吉芬商品,並將其單獨拿出來解釋。他們還認為這些商品受到價格影響的規律同普通產品不同,有悖於經濟學的一般理論,隻是特殊的市場環境下的一些特殊商品。
由於吉芬產品多出現在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中,於是,人們認為,吉芬產品之所以會存在的原因是:(1)它是必需品;(2)當前不存在更廉價的替代選擇。如上麵所說,麵包對於英國的低收入的工人階級、土豆對於某區域的人來說都是必需的食物,當找不到更廉價的可以取代它們的主食時,人們就會多購買麵包和土豆(即便它們會漲價)。同時,人們也會擔心,這些食物的價格會繼續上漲,在沒有可預期的替代品時,就會不自覺地多買一些。
超常性體現之二——好商品也會遭遇“賣不出去的尷尬”。
這樣的話說起來有些拗口,但現實是最有說服力的,好東西的確也有賣不出去的時候。例如:明明是進口的水果,雖然同國產水果的外表看起來差不多,但是質量要好很多,卻沒有國產水果賣得好。再舉個詳細點的例子,在二手車市場,一開始,平均價格能達到4萬,此時,就會有一部分質量稍微好些的車在市場上售賣;當二手車市場的平均價格降到25萬的時候,就會有一部分質量好些的車主因覺得不劃算,退出市場;當二手車市場的平均價格降到15萬元時,則市場上留下的可能都是爛車了。(這個二手車市場的現象又被有的經濟學家稱為“檸檬市場”。)
出現這種現象,還有什麼理由?
其實,這樣的情況,是由於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和價格不能傳遞全部信息造成的。
在市場上,買主對產品的質量、價值,一般沒有確切的認識。雖然上麵會有標價,可價格還不能向消費者傳遞全部有關商品價值的信息。相對來說,銷售者則對商品的性質有很好的了解。在這種情況下,銷售者是處於優勢地位的。信息的不對稱容易使買方的利益受到損失,於是消費者隻能依據市場上的平均價格來進行選擇,以防損失。但這種策略無疑打擊了市場上銷售質量好些的商品,它們最終會因消費者的篩選而慘遭淘汰。結果就是,好東西在市場上被踢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