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宣國良(2006)分析跨功能知識整合麵臨的結構性邊界、亞文化邊界、知識邊界等三種邊界,提出通過擴展個人和部門的範式來贏得共識、跨功能職位輪換進行知識整合、構建跨功能的產品團隊、構建基於對等知識聯網的柔性組織進行跨功能的知識整合、重新配置組織記憶來創造新的組織例規和知識等5種機製來促進知識整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5吸收能力與新產品開發的相關研究

2.5.1吸收能力的定義

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最早由CohenandLevinthal(1990)所提出,其定義為組織內個別部門或單位認知外界新知識的價值,加以吸收與應用的能力。主要分為個人層次與組織層次:個人層次的吸收能力為個人接觸的相關知識及不同的領域背景;組織層次與個人層次並不相同,組織中的成員多方麵經驗累積,構成組織層次的吸收能力。然而個人層次與組織層次的吸收能力皆存在著路徑依賴的現象:個人或組織憑借著先前的知識將影響未來繼續以吸收能力獲取與累積後續知識的發展能力。吸收能力包含了吸收有價值的知識及產生新價值的知識或行為(Cohen&Levinthal,1990)。吸收外來知識的資源是創新過程的關鍵,然而組織內部互相連結的所有單元,並非有相同的吸收能力去影響組織的績效與創新,因為吸收能力通常必須從以往知識中建立與累積,進而產生新想法與創新,若缺乏此能力,則無法自其他單位學習與移轉知識(Tsai,2001)。Daghfous(2004)則定義吸收能力為企業有效率的取得與運用外部知識的能力,會影響企業的創新能力及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動。並且認為吸收能力有以下二點:(1)企業接近外部知識的能力;(2)轉化(transform)、應用(implement)新知識於企業內部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能力。(3)並提出吸收能力有以下四過程:獲取(acquisition):同化(assimilation):轉化(transformation):利用(exploitation)。本研究參考Daghfous(2004)與Cohen&Levinthal(1990)的觀點,把吸收能力定義為企業辨別新知識價值、獲取外部知識、消化吸收並將其運用於商業目的上的能力。

2.5.2影響吸收能力的因素

由於個人的吸收能力不同於組織的吸收能力,個人吸收能力的加總也不會等同組織的吸收能力,兩者的關係為組織吸收能力奠基在組織成員的吸收能力上(Cohen&Levinthal,1990)。既然,組織吸收能力奠基在組織成員的吸收能力上,那麼組織吸收能力便是組織前期相關知識的函數(Cohen&Levinthal,1990)。所以Chatterji(1996)、Helfat(1997)、Lambe(1997)和Beecham&Cordey-Hayes(1998)等人指出企業之所以能夠善於利用外界的科技知識,大部分是因為該企業原先存在的技術知識的基礎。Cohen&Levinthal(1990)探討影響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提出除了既有累積的相關技術知識外,影響吸收能力的因素還包括下列幾項:(1)研發投資:企業在研發的投資越多,就越可能產生更多的技術知識,進而提升外界技術信息的認知能力與應用能力。所以說吸收能力是研發投資的副產品;(2)教育訓練:廠商也可直接投資於組織的吸收能力,例如員工的教育訓練。組織擁有大量優質的人才,將有益於認知與吸收外部資訊。(3)製造過程:吸收能力也會通過製造活動而發展,製造經驗會提供公司認知外界信息所需的背景知識,所以說吸收能力也是製造過程的副產品;(4)溝通機製:吸收能力來自對外部信息的搜集與獲取,並於組織內部各部門間擴散與交流;(5)外部環境:外部環境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會影響組織技術能力的高低,這些特性主要包括環境中相關知識、技術機會多寡,競爭者的技術知識是否容易外溢,以及這些技術知識在自身特性上是否容易學習等等。如環境中相關的技術知識與技術機會多,而競爭者知識易外溢,且這些技術知識本身容易學習,則有助於技術能力的提升,但其中仍須視吸收能力強弱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