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下一次繁榮:等待戈多?(1 / 3)

本章導讀

“即使沒有美國金融危機,我們的經濟也到了該調整的時候了。”當中國的經濟衰退被越來越多地歸結於美國的金融海嘯時,經濟學家提醒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經濟規律——周期性。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經濟發展也一樣,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要知道,每一個經濟周期都有四個發展階段——危機、蕭條、複蘇和繁榮。每一次危機的爆發,都意味著下一次繁榮的到來。

金融風暴的肆虐,讓我們的生存舉步維艱。可是,當我們看清了危機的實質後,我們就會發現,危機的“危”上“刀”已經不那麼陰森恐怖,“機”已浮出水麵,抓住了這個機會,就可以重頭再來,順利渡過難關。

不過,烏雲終會散去,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世界經濟將會再次迎來它的繁榮時期。當下,我們能做的,就是積蓄力量,迎接挑戰!

繁華褪去,世界經濟將何去何從?

目前,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正逐漸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滲透、蔓延。現如今,金融危機可能會轉變成美元危機甚至經濟危機,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日益加大。

實際上,從華爾街次貸危機爆發至今,世界經濟已經曆了五次比較大的衝擊波:

2007年8月,第一波衝擊降臨。一大批與次貸有關的金融機構破產倒閉。為緩解流動性緊張,美國進入降息周期,先後兩次下調利率。

2007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由於次貸危機的出現,第二波衝擊來襲。花旗、美林、瑞銀等全球著名金融機構出現巨額虧損,市場流動性壓力驟增,美聯儲和西方國家中央銀行被迫聯手幹預。

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瀕臨破產,美聯儲緊急向其注資,並大幅降息75個基點,這是第三波衝擊。

2008年7月,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第四波衝擊來勢洶洶,美國政府迫於無奈在9月7日斥巨資接管了這兩大機構。

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隨後,美國銀行以接近500億美元總價收購美國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2008年9月21日,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則轉為銀行控股公司。至此,殺傷力極強的第五波衝擊使美國五大投資銀行毀於一旦,在華爾街全部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第五波衝擊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保險業受到波及。全球第一大保險商美國國際集團(AIG)業務虧損高達400億美元。在此情況下,美國政府在2008年9月16日決定,投入850億美元以挽救AIG;二是部分傳統銀行倒閉。2008年9月25日,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美國最大的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這是美國曆史上倒閉的最大規模的儲蓄銀行。此外,花旗集團收購了美國第四大銀行美聯銀行的銀行業務。2008年以來,美國已有12家地方銀行宣布倒閉,遭遇了自1992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銀行倒閉潮;三是波及範圍廣。金融危機正向全球擴散,世界金融市場動蕩不安,很多國家和行來都受到了嚴重的衝擊。

事實上,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並非偶然,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的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嚴重失衡,以及由此造成的巨額債務。近年來美國儲蓄率不斷下降,2007年更是低至-1.70%,創下了自1933年大蕭條以來的曆史最低紀錄。麵對這種狀況,為了彌補自身儲蓄的不足,美國憑借全球化和資本市場的各種金融創新手段,吸納全球資金。這種方式讓它背上了巨大的債務包袱。一旦資產價格上漲停止,那麼美國巨額債務的支付危機就會演變為信用危機。

因此,次貸危機僅僅是一個導火索,其背後的巨額債務才是真正的巨型“火藥庫”。雖然美聯儲以及各國央行的聯手注資行為能夠暫緩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枯竭危機,解燃眉之急,但終究治標不治本。隨著增發貨幣帶來的通脹壓力加大,世界各國貨幣政策的調控難度也會隨之增大。

如今,在美國金融風暴的影響下,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主要股市大幅下挫,恐懼心理和信心危機籠罩整個市場。受美國金融危機衝擊,全球各大金融機構連續幾個季度利潤下滑,資產減記和信貸損失越來越大。

更為嚴重的是,目前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下滑,世界經濟衰退跡象明顯。次貸危機發生以來,美國GDP增長率從2007年第三季度的4.80%驟降至第四季度的-0.20%和2008年第一季度的0.90%。雖然2008年第二季度達到3.30%,但這是出口拉動和一攬子經濟計劃刺激的結果。最新數據顯示,9月份美國製造業活動指數為43.50,低於8月份的49.90,為2001年10月以來的最低點;9月份失業率為6.10%,就業崗位已連續9個月下滑。與此同時,歐洲經濟增長也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第二季度英國經濟為零增長,采購經理人指數已從8月份的45.3降至9月的41,創下了曆史最低水平,折射出英國經濟的不景氣。

目前,全球滯脹的局麵已經出現了,商品價格麵臨著繼續上漲的局麵。當前,包括糧食問題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更像是一個金融問題。其中,流動性不足和美元疲軟是這一切不景氣的重要源頭,但這並不意味著供求對此沒有任何影響。例如,玉米乙醇幹預了供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近兩年糧食價格的上漲。

不過,這次危機中,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仍舊會保持不變的。不錯,當前美元疲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失去了主導地位。無論10年後美國實行怎樣的幣製,美元的地位仍是牢不可催的。

今天,美國的價值觀與發展模式依然影響著世界。這次金融危機中,美國用自己的行動,否定了其在全球大加推廣的“華盛頓共識”。對於非西方世界而言,這無關美國的國力是否衰落,而事關美國的軟性示範力量。即便次貸危機不能終結美國時代,在非西方世界眼中,偶像正在步入黃昏。盡管全球經濟將麵臨3~5年的調整期,或許也不會發生類似1929年後長達10年的大蕭條,這要得益於宏觀調控手段的進步和各國政府抵禦危機合作。僅憑美國爆發了金融危機,就認為美國將走向衰落是膚淺的。但必須承認,此次危機在某種程度上對政府統治的基石造成了衝擊。總之,發端於華爾街的美國金融危機,是這個時代真正的大事件,也是人類經濟曆史上的大事件。

淡看危機繁榮總在險情後

當中國的“感冒”被越來越多地歸結於美國打的“噴嚏”時,經濟學家提醒我們要正視一個不容忽視的經濟規律——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