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導讀
俗話說:“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美國今日之天翻地覆,仿佛正在償還昨日“新經濟政策”帶來的債。這似乎也印證了一個道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新經濟政策”雖然使美國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也帶來了足以“吞噬”美國的負麵效應。短短數日,“兩房”、雷曼兄弟、美林、美國國際集團……昔日華爾街的風雲角色紛紛淪陷便是鐵證。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說,美國正陷於一場“百年一遇”的金融洪流之中。
如果說華爾街繁華泡泡的破碎讓人唏噓不已,那麼,金融風暴的不斷蔓延之勢更是讓整個世界都為之慌恐。全球股市經曆了黑色的一周,接連出現暴跌;冰島瀕臨即將破產的邊緣;能源危機若隱若現;越南國內經濟遭受重創……自金融危機在美國爆發以來,一連串的噩夢紛紛上演。
現在,全球性金融風暴還在肆虐,並大有從金融機構蔓延至實體經濟的趨勢。各行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實體經濟中,汽車行業已經陷落,下一個淪陷的行業會是誰呢?不管是哪一個,都足以讓人心驚膽戰,富豪們尚且在金融風暴中瑟瑟發抖,平民百姓到底該如何禦寒呢?金融危機以秋風掃落葉的冷酷席卷而來,財富大幅縮水,令人惶恐不安的“失業寒風”也肆無忌憚地吹來。
金融危機漸行漸近,2008年的冬天,真的很冷!
華爾街噩夢連連
2008年9月15日,一個令全世界震驚的消息傳來,讓很多人難以置信:雷曼兄弟破產了!雷曼兄弟投資銀行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也是世界第四大投資銀行。到2008年為止,雷曼就已經安然走過了158個春秋。然而,就是這個有著100多年曆史的國際大投資銀行,最終卻以破產而遺憾地告終,成為又一個倒在次貸危機魔爪之下的華爾街投資銀行。
其實,早在雷曼破產之前,美國金融界早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便是2006年年底就已經浮出水麵的次貸問題。貪婪是刺激華爾街各種金融創新與衍生品的動力,次貸問題則是在這種動力驅動下的產物。那時,美國房市疲軟,房價開始不斷下跌,由此引起的次貸問題也變得日益嚴重起來。這一切導致了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級貸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以破產告別金融舞台,這也是次貸問題後出現的第一例破產案。
而在這之後僅僅3個月,美國第五大銀行——貝爾斯登便出現了兩隻對衝基金發生巨額虧損的事情。貝爾斯登的總裁沃倫·斯佩克特兩個月後被迫因高位下跌引咎辭職。實際上,貝爾斯登並非特例,隨著次貸問題的進一步加劇,華爾街的各大金融機構紛紛爆出巨額虧損的消息,就連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團之一——花旗銀行也被爆出有高達百億的虧損。最終,在華爾街呼風喚雨數載的花旗總裁普林斯不得不黯然退出。
不知道是想安慰大眾,還是真的對美國經濟抱有必勝的信心。麵對如此艱難的時刻,“倔強”的美聯儲依然堅定地對外宣稱:堅決不降息!不過,這一信心並未給美國的房地產市場注入絲毫活力,相反,房地產市場持續劇烈動蕩,房價一直大幅下跌。在這期間,雖然有阿聯酋、新加坡等國斥巨資緊急救援,但對於早已積重難返的美國市場,終究不過是杯水車薪,無法扭轉乾坤。這場始自華爾街的次貸危機最終引發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
美聯儲雖然千方百計為之努力,但次貸危機的影響卻並沒有就此減弱。進入2008年以來,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美國最大的貸款機構——房地美和房利美,也被爆出在這場次貸危機中虧損達到百億美元之多。作為美國最大的房貸機構,“兩房”持有、擔保著美國房貸市場近5成的份額,總市值更是愈5萬億美元。一旦“兩房”被迫破產或是倒閉,不僅會導致美國樓市的大崩潰,甚至可能引起美國經濟的大地震。為避免更大範圍金融危機的擴散,美國政府在2008年9月7日宣布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
就這樣,命懸一線的“兩房”因為政府的援手相助,暫時避免了破產的命運。而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則成了可憐的倒黴蛋。由於持有按揭資產的價格不斷縮水,最終導致資不抵債,雷曼兄弟的一隻腳已經陷入了破產的深淵,另一隻腳也岌岌可危。在樓市泡沫以及次貸危機的衝擊下,即便是名列美國四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如今也回天乏術。
2008年9月10日,雷曼兄弟提前公布了第三季度業績預報,其中淨虧損高達39億美元!此消息一公布,一石激起千層浪,雷曼兄弟的股價驟然大幅下挫,短短幾天便狂跌近80%。為了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的稻草”,避免破產,雷曼兄弟決定出售資產,並開始和諸多買家接觸,進行收購談判。然而,在身背數千億美元的負債,在樓市跌勢未止之下,想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買家談何容易!況且,又有哪個買家敢在這個時候“飛蛾撲火”?
殘酷的事實擺在眼前,美聯儲的態度決定著雷曼兄弟的生死存亡。如果美聯儲願意出手,雷曼兄弟就能夠逃出生天,就如不久前在美聯儲的救助起死回生的貝爾斯登一般;假若美聯儲不救,那麼雷曼兄弟必定是凶多吉少。基於此,雷曼兄弟幾乎望穿秋水般等待著美聯儲關鍵時刻施以援手“拉一把”,救它於水深火熱中。
讓人遺憾的是,在2008年9月15日,美國財長保爾森表示,雖然政府在穩定金融市場方麵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他未曾考慮由政府出資去拯救雷曼兄弟。美聯儲也對雷曼兄弟的求助不予理睬,卻轉而對同樣身處困境的美林證券施以援手,以5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林證券。美聯儲的這一舉動,不僅讓很多專家跌破眼球,更是等於向世界宣告了放棄了雷曼兄弟,所有潛在買家紛紛打了退堂鼓。於是,身背高達6130億美元巨額債務的雷曼兄弟,最終隻能黯然接受破產清算的命運。
雷曼兄弟不是美國第一個破產的投資銀行,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實際上,斷斷續續延續了一年多的次貸危機,從來就沒有真正得到過解決。這更多地要歸咎於政府的不重視。心存僥幸的美國政府一直在“拖”,而且還天真地希望“危機自動消失”。最終,“時間的列車”徹底衝垮了美國人的幻想,不僅複蘇遲遲未能到來,越來越多的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麵,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也在泥沼中愈陷愈深。
雷曼兄弟的破產,推倒了金融危機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也將次貸危機徹底引向了金融危機的洪流,並且迅速滲透到華爾街甚至美國的每一個角落。人們大聲疾呼:金融危機真的來了!一時間,華爾街風聲鶴唳,虧損、倒閉、裁員之聲不絕於耳。
就在雷曼兄弟破產時,有經濟學家曾說過:“雷曼兄弟並不是最後一家破產的金融機構,也可能還有其他金融機構步雷曼兄弟後塵,走上破產末路。”果不其所料,受雷曼兄弟破產消息的影響,全球股市遭遇了“黑色星期二”,各國股價均大幅下跌。2008年9月16日,美國最大投資銀行高盛宣布第三季度淨利潤下降70%,第二大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淨利潤下降3%。
不久後,全球最大的保險商AIG的財政也岌岌可危。為了擺脫困境,AIG緊急向政府申請400億美元貸款。假使美國政府拒絕AIG的請求,恐怕AIG也難逃破產的噩運。不過,美國政府的每一次行動似乎都讓人匪夷所思。2008年9月17日,美國政府不僅答應了AIG的求助請求,更是以兩倍於AIG貸款請求的貸款額度——850億美元接管了AIG。AIG因此逃過死劫。2008年9月21日,幸存的美國前兩大投資銀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經美聯儲批準轉為銀行控股公司,搖身變為受美聯儲嚴密監管的商業銀行。
或許美聯儲已漸漸明白,假如讓金融市場繼續動蕩下去,整個美國金融係統的安全必然要受到威脅。雖然麵對如此惡劣的形勢,美聯儲及美國政府已經在重拳救市了,試圖緩解金融危機的衝擊。然而,對於早已舉步維艱的華爾街來說,起死回生談何容易?
就在美國政府積極救市的同時,華爾街投資銀行破產的腳步卻並未停歇。雷曼破產10天之後,也就是2008年9月26日,這場風暴再掀狂瀾——全美最大的儲蓄貸款銀行華盛頓互惠公司倒閉,這也成為美國有史以來倒閉的規模最大的銀行。短短幾天內,華爾街五大獨立投資銀行驟然消失,美國銀行業的藍圖被徹底改變了。
麵對一個個“金融巨人”的轟然倒下,美國政府如坐針氈,匆忙推出了“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但注資、貸款真的能解決正麵臨的金融危機嗎?答案無從知曉。焦頭爛額的美國前總統布什也不得不自嘲地說:“這一次,華爾街是真的醉了!”僅僅是喝醉了嗎?何時能夠清醒過來?這一切都不得而知。
世界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工商鏈條時代,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必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的連鎖反應。如今,華爾街的“多米諾骨牌”已經開始倒塌,人們買不起房子,房價便會隨之下跌,進而導致市場信心不足,消費自然也就減少了。生產受到消費的影響,它必將會跟著消費同步減少……那麼,下一張骨牌又是什麼呢?企業破產潮和失業潮的大爆發嗎?一旦如此,失業降臨,消費必然縮減,企業最終將難以維係,這樣逐漸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造成整個經濟的衰退和滑坡。
當前,接連不斷的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華爾街和美國社會。喝醉也好,貪婪也罷,華爾街的潰敗讓美國陷入了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千萬不要以為這就是金融危機的全部,這隻不過是冰山一角。如今,美國金融市場的惡劣情況,已經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新一輪拋售潮。這場始自美國的金融危機已逐漸演變為蔓延全球的金融海嘯,持續下去,它會變得越發難以收拾,很可能會引起全球性的經濟衰退,或許80年前的大蕭條卷土重來也未曾可知!
沒有一個國家是孤島
2008年的9月,恐怕是一個令所有美國人難以忘卻的月份,“黑九月”無疑是對這段日子最恰如其分的詮釋。雷曼兄弟的轟然倒下,讓華爾街乃至整個美國都陷入了恐慌。但這僅僅是開始,隨著次貸危機的不斷蔓延和惡化,美國的金融業以及整個國家的經濟都被拖入了困境之中,更為嚴重的是,它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