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發經理人自我效能意識
一些心理學家曾針對經理人提出下麵一個問題讓其回答:“如果你原定的目標是利潤增長8%,而一年後,你的實際利潤增長為5%,而這段時間隻占你與公司合同的1/3 時期,你打算以後怎麼辦?”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結果差異很大,但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樂觀型的經理人打算更加努力,想盡各種彌補的辦法去達到目標;較為樂觀的經理人也打算想出一些方法加以補救,但實施方法、付諸行動的決心不夠;悲觀型的經理人則放棄繼續努力,並表現出一事無成的頹廢樣子。心理學家跟蹤發現,這些經理人的這種樂觀性與他們後來的業績有著非常高的相關性。原因很簡單,樂觀的經理人會確定較高的奮鬥目標,並且在樂觀自信中發揮自我潛能努力去實現目標。
研究人員還發現,與樂觀相提並論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是自信,即不管是什麼目標,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實現目標的能力和辦法。對於經理人而言,樂觀自信不僅能減輕痛苦,而且對其本身的學習、工作、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使經理人無論在企業運作方麵,還是個人生活方麵,占據更大的優勢。也就是說,他們實現了對現有資源的有效整合,從而使各種資源能量達到最大,不僅如此,樂觀讓處於困境中的經理人避免產生消極、軟弱、沮喪的神情,從而順利地走過人生的旅途,“後院不起火”,這也支撐了經理人運作的效能最大化。
顯然,即使作為經理人,他們每個人的自信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相信自己總是能夠解決難題,即使企業有幾起幾落,但最終總能走出泥潭,擺脫困境;而有些經理人則總是對自己是否具備實現目標的條件持悲觀的態度。
自信心強、樂觀與自信程度高的經理人通常會有以下一些特征:能夠自我激勵,能夠尋找各種辦法達到目標,遭到困難時能夠自我安慰,能夠靈活變通,將艱巨的任務分解為容易應付的小部分加以解決,即化整為零。
人的樂觀程度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受其先天因素的影響,但這種天性是可以變化的。對目標性很強的經理人更是如此。大部分心理學家認為,這些心理素質激發了經理人的自我效能意識,這些自我效能意識較強的經理人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能夠應付未來的挑戰,多能成功。即使跌倒了也可以很快就爬起來,遇到事情總是著眼於如何處理而不是一味擔心。研究表明,經理人的每一次成功都會增強自己的自我效能意識,使他們更加喜歡冒險和麵對新的挑戰,由此產生一個良性循環。由此可見,隻有樂觀自信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樂觀的經理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能看到一個機會;而悲觀的經理人,則在每個機會中,都看到某種憂患。
二、激勵經理人情商提升
麵對一個團隊永無休止的拚博與奮鬥,作為經理人樂觀自信自然在企業成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市場經濟的頂尖弄潮兒———經理人應該在心裏反複對自己說:“這個世界是屬於我的!”
即使是經理人也有許多人缺乏“自知之明”,他們不太知道自己具有多大的潛能,當然也就不知道怎樣開發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力的巨大寶藏。而樂觀自信正是潛能發揮的激活器。
顯然,作為經理人,他們對於自己企業的未來都曾有過美好的設想與規劃,但是,麵對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和變幻莫測的市場,他們又常常用那些傳統的世俗的道理來說服自己安分守己,放棄夢想,並定位於“獨守家業”;認為自己已太普通,太渺小,世界不屬於自己!他們的這些卑微之感,並非真實自然,而僅僅在於他們還沒有覺醒,還缺乏“自知之明”。他們隻要抹去身上的灰塵,巨大潛能就會像原子反應堆裏的原子那樣充分發揮出來,就一定會有所作為,創造奇跡!
那麼,能夠幫助經理人改變自己的秘訣是什麼呢?就是記住、理解並時常重複著說:人的心裏所能設想和相信的東西,人就能用積極的心態去取得。這是自我暗示的一種形式,是情商提升的一句自我激勵語。
樂觀自信還有激勵、強化人們能量、膽識、自信心的作用。一些心理學家曾做了一個個人感受量表對43 位企業經理人進行測試,並按照測試的結果以愉悅程度和穩定性兩個維度將他們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第一,愉悅型:熱情、精力充沛、性情開朗、好奇、有興趣、活躍等;
第二,抑鬱型:最好的心境是放鬆、平靜等;
第三,穩定型:滿足、與他人相處和諧、安靜、愛、溫和等;
第四,情緒型:滿意、較熱情、很自信、滿不在乎等。
研究表明,屬於愉悅型的經理人對企業未來的發展表現得更加自信、樂觀、多有才能和容易成功;他們與員工或是供應商、客戶等的關係更加融洽、誠懇、相互幫助和相互激勵;他們工作目的性強、有連續性,能明確工作的意義,在工作中總能發揮出創造性,解決問題幹脆利落,常常在工作和社會交往中得到滿足。抑鬱型的經理人缺乏自信、熱情,容易悲觀,在與人的交往中常常感到恐懼、惱怒、內疚、焦虛、消沉,重細節而少創見,工作中往往感到任務多、壓力大、滿意程度低,遇到困難與挫折常常過於自我譴責,自我肯定和自我整合能力較弱,麵對挑戰總有一股驅之不走的恐懼與受威脅感。
除此之外,樂觀自信對經理人還有一個妙用,就是能使學習、工作等活動所造成的緊張得到鬆弛、釋放。因為經理人的工作、學習甚至生活總是匆忙而又緊張,而且在他們要達到目標的過程中,來自外界和自身的壓力自然而然地會產生一些失誤或挫折,從而引起對這種結果的擔憂、恐懼或者痛苦。不僅如此,這些消極的情緒還會導致生理和心理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胃潰瘍、哮喘以至於癌症等疾病,以及神經過敏、情緒性緊張、焦慮症和憂鬱症等心理上的不健康。因此,經常保持樂觀自信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使經理人的緊張、焦慮得到緩解和調節。從而使經理人在良好的情緒狀態中左右逢源。
研究顯示,恰當掌握樂觀自信,可以使經理人在對企業進行宏觀運作過程中,智力活動處於良好狀態,在用情商管理中得以加速、持續。但是,需要提醒一句的是,樂觀自信並非可以毫無止境地持續下去的,仍需要本人有意識地調節。過分追求這種品性,往往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即盲從和自負。這也就是我們所談到的駕馭的真正含義。
一、經理人培養樂觀自信的方法
(一)為樂觀自信鬆綁
許多人總是習慣於消極的自我暗示,即使在商界精英的經理人中,也不乏其人。
人非聖賢,即使是經理人,改變自我意識,由經常進行消耗的自我暗示轉變為自覺地堅持積極的自我暗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經理人的自我意識不但會受到來自家庭、社會情感等因素的影響,還有關於企業運作的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不僅變化莫測,而且持續存在,因此,作為一種情商特質的塑造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
1.影響心理暗示的五個方麵。
(1)麵對企業發展現況,如何評估自我情緒與品質。如果認為自己企業條件很差、設備簡陋、負債太多,並害怕承認,力圖掩蓋,當然就會影響自我認識,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如果能充分認識自己的優點和潛能,並充分表現自己的優點,開發自己的潛能,又不想掩飾自己的缺點不足,那就會在別人的尊重與認同中順理成章自我評價較高,樂觀自信甩掉包袱,也就能輕裝上陣。
(2)為自己企業選取什麼樣的目標,提出什麼樣的品質標準。作為一個經理人,如果自我期望和要求現實得當,就會總感到誌得意滿,樂觀自信便可唾手而得;但如果對自己的目標選擇期望標準過高,不但會感到力不從心,還會悲觀失望。因此,隻有從實際出發,對企業予以規劃,對運作模式進行合理設計和選擇,才會產生積極作用。
(3)同行業的自我定位。激烈的競爭環境,使經理人在各自企業發展過程中,將企業被迫性帶入相對立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境地。做“龍頭”的壓力和夢想也是經理人的又一條心理繩索。
(4)經理人對企業的歸屬感。一個經理人如果發現他自己所屬的群體、企業的自然環境尤其是人文環境較為優越和可依靠,微不足道的自我便會增強信心。反之,若居吳思蜀,對其企業理念與現實產品產生排斥與不認同感,那麼就會感到平庸而虛弱。
(5)如何看待企業發展現狀。一個企業,成功令人鼓舞,失敗令人悲觀,這自在情理之中,尤其對於經理人的自我意識有很大的影響。自然,這會延伸至成功或失敗所引起的對經理人自己產生的或褒或貶的影響。
正因為經理人的自我意識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他們更有必要把成功心理所包括的各個方麵的思想內容相互聯係,融彙貫通,才能領會樂觀自信的精神實質,並應用到企業運作與管理的具體實踐中去。但最根本、最關鍵的因素依然是由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期望與要求所構成的自我意識,因為一切因素的影響都要通過經理人自身的心理反應才能起作用。自我意識的選擇便決定了經理人在遇到問題和挑戰時將會進行什麼樣的自我意識,是樂觀自信,還是悲觀失望。采取什麼樣的行動,就得到什麼樣的運作效果。
毫無疑問,經理人都想成功,可是許多人在尚未行動之前,就首先從心理上發生了動搖,產生了懷疑。他們總是從消極的方麵自我暗示:“我能成嗎?”“失敗了怎麼辦?”“看起來,這件事很可能幹不成。”“算了,既然決定了,那就試試運氣吧!”“但願不要失敗,不要叫人笑話??”諸如此類的消極暗示、失敗心理,往往導致企業想贏不贏、扭虧更虧的大敗局。而這類挫折和失敗,又作為經驗和信息儲存在自己的大腦,並在下一次進行新的嚐試時,再一次出現消極的自我暗示,形成惡性循環。其結果不是導致再一次失敗,就是索性放棄努力,不再追求成功了。所以,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也是一種習慣。明白心理暗示作用,作為經理人應立即斬斷束縛樂觀自信的繩索。
2.自我設障等於破產。
(1)自我貶低。作為經理人,如果個性弱化、觀念守舊,使自身總覺得貶低自己總比自信自愛更保險,似乎可以避免自高自大之嫌。一些經理人總是自我確定為:我膽子太小,我記性不好,我不敢冒險,我水平不高,我總怕說話說不好??起初也許是為了表示謙虛,不過是嘴上說說,但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坦白講,作為經理人你的事業生命已處於癱瘓狀態。
兵無將不立。企業經理人自我貶低,隻能給企業釀造一幕悲劇,大多破產或重組另嫁。
身為經理人,如果他給自己全身都貼滿無能的標簽,總是躡手躡腳走進自己的辦公室,像一個無足輕重的人那樣立身、行事、處世,那麼他給人的印象是他並不了解自己、相信自己,自然也就難以帶領團隊去衝鋒陷陣,甚至軍心渙散,得不到基本的認同與尊重下的支持。
(2)自我否定。經理人第一天敵就是自我否定。因為這會令其煩躁、消沉,對企業管理呈現一種情緒化傾向,在商場如戰場的大環境下,失去基本的邏輯常理而犯兵家大忌。如果經理人常對自己說:可能不行吧,萬一失敗怎麼辦?這種自我否定往往使事情朝著他們設想的不利方向發展,這也是一些經理人常歎希望落空、擔心總能兌現的原因。
拿破侖·希爾認為,不管如何失敗,都隻不過是不斷茁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
“自我先敗”的思維模式是結繩自縛的又一表現。請相信:倒閉也是茁壯發展的過程之一,甚至還可以創造出另一個機會來。
企業的運作不可能一帆風順,但即使是失敗在某個期間內或許算是挫折,而在轉移之後,又是一片無限的生機。因此,從大的方麵看,萬物均是在“更新”的過程之中。為此,經理人可選擇性地做下麵的練習,以轉換“自我貶低”和“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
———隻為企業,要很快樂。快樂是來自內心,而不是存在於外因,無論是麵對員工還是挑戰,讓自己笑口常開。
———隻為企業,要讓自己適應一切,而不去試著調整一切來適應你的欲望。要以這種態度接受事業和企業所麵臨的任何挑戰。
———隻為企業,要愛護自己的身體。要多參加運動,善自照顧,善自珍惜;不損傷它,不忽視它;使企業能成為自己爭取成功的舞台。
———隻為企業,要加強自己的思想。要學一些有用的東西,絕不做一個狂妄無為的經理人。要做一些需要思考、更需要集中精神才能做的事。
———隻為企業,要用三件事來鍛煉自己的靈魂:要為別人做一件好事,但不要讓人家知道;還要做兩件自己並不想做的事,而這隻是為了鍛煉。
———隻為企業,要做個討人歡喜的人,外表要盡量修飾,衣著要盡量得體,語音適中,行動優雅,絲毫不在乎別的榮譽。對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幹涉或教訓別人。
———隻為企業,要試著隻考慮怎麼管理企業的今天,而不把企業的全部問題在一次解決。
———隻為企業,要訂下一個計劃。要寫下企業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的目標任務,也許計劃需要調適,但還是要訂下這個計劃,這樣至少可以免除兩種缺點———過分倉促和猶豫不決。
———隻為企業,要為自己留下安靜的半個鍾點,輕鬆一番。在這半個鍾點裏,要使自己的生命中更充滿希望。
———隻為企業,要心中毫無懼怕。尤其是,不要怕企業成功路上的坎坷,要去欣賞美的一切,去愛,去相信自己愛的企業會有所回報。
3.置換消極心態。
如何置換消極心態?安迪·格羅夫建議經理們采取下列的經驗和方法:
(1)切斷自己與過去失敗經驗的所有關係,消除其腦海中與積極心態背道而馳的所有不良因素。
(2)找出自己一生中最希望得到的東西,並立即著手去得到他。
(3)借著幫助他人得到同樣好處的方法,去追尋自己的目標,如此一來,經理人便可將多付出一點點的原則,應用到實際行動之中。
(4)確定自己需要的資源之後,便製定得到這些資源的可行性計劃,而且記住:知足常樂,貪婪是使野心家失敗的最主要因素。
(5)培養每天說或做一些使員工等感到舒服的話或事,經理人以利用電話、明信片,或一些簡單的善意動作達到此一目的。例如給員工打一問候電話,就可為他們帶來一些可使他們的生命充滿奇跡的東西。日行一善,可永遠保持樂觀自信的心情。
(6)成功的經理人士不難明白打倒自己的不是挫折,而是麵對挫折時所抱的心態,訓練自己在每一次不如意中,都能發現和挫折等值的積極麵。
(7)經理人務必使自己養成精益求精的習慣,並以自己的愛心和熱情發掘潛能。記住:不求甚解的心態,很快就會變成消極心態。
(8)當經理人自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時,不妨幫助別人解決他們的問題,並從中找尋自己所需要的答案。在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同時,往往能洞察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