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知本經營:化知識為資本和財富(2)(3 / 3)

總之,知本運營家作為新時代的優秀企業家和資本運營者,必須具備較高的知識素質和營運水平,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真正的時代寵兒,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邁進。

三、知識管理:現實資本經營的基石。

知識管理不同於信息管理,它是通過知識共享,運用集體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知識管理的實施在於建立激勵員工參與知識共享的機製,關注創新能力和集體創造力的培養。

1.知識管理的內涵、特點及其必要性

以知識為對象的知識管理,是管理領域的新生事物,目前還沒有一個被大家廣泛認可的定義。

各國學者和企業界人士紛紛對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美國德爾集團創始人之一卡爾·弗拉保羅認為,“知識管理就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是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的新途徑。”管理學家巴斯(Bassi)認為,知識管理是指為了增強組織的績效而創造、獲取和使用知識的過程。斯維拜(KarlE·Sverby)從認識論的角度對知識管理進行了定義,認為知識管理是“利用組織的無形資產創造價值的藝術。”歐勒銳(DanielE.OLeary)認為:“知識管理是將組織可得到的各種來源的信息轉化為知識,並將知識與人聯係起來的過程。知識管理是對知識進行正式的管理,以便於知識的產生、獲取和重新利用。”由人們對知識管理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看出知識管理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管理領域,不僅管理對象多樣化,而且管理角度也是多麵的。

我們綜合以上學者的定義,總結出知識管理的三個基本特點:

①知識管理是基於對“知識具有價值、知識能夠創造價值”的認識而產生的。其目的是通過知識的更有效利用來提高個人或組織創造價值的能力,知識管理的基礎活動是對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分解、使用和存儲。所有的知識都從直覺開始,然後成為概念,最後終結於想法。

②對於企業而言,知識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經營管理模式。其出發點是將知識視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識作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③知識管理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科技進步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增大。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管理將遍及社會各個領域,它將使大到一國、小到企業、機構和個人擺脫傳統資源或資本的限製,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

知識管理的必要性是由知識經濟發展的趨勢和知識資產的特點決定的。

伴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世界經濟正在從工業經濟悄然而堅定地向知識經濟轉變。“知識經濟”恰當地概括了世界經濟的發展特點和最新趨勢,其最重要的表現在於知識在經濟增長中作用的增加。專家估計,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從20世紀初的5%~20%提高到21世紀初的70%~80%.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經濟時代,不同資源曾先後發揮過不同作用。

農業經濟時代,創造財富的必要條件是擁有土地和勞動力,加之少許資金和知識;到工業經濟時代,對勞動力和土地的需求有所減弱,對知識的需求有所增強,同時資金成為競爭中發揮主要作用的因素;而到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作用第一次得到充分體現--知識在經濟增長中的角色已不再是“外生變量”,而成為內在的核心因素。這將使經濟的增長方式發生根本變化,使人類對物質資源的依賴逐漸減弱;而知識作為一種獨特的生產要素將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知識不斷地膨脹,它會生出許多的分叉並顯得散亂。

正是由於知識的越發深奧和複雜,今天專家級的技能知識將可能僅僅是明天行業進入的基礎知識。在知識成為一種標準時,它會變得更加具有價值,但有期限的專利權或以前的交易秘密卻會因廣泛流傳而貶值。所以一個成功的公司必須不斷地更新其知識庫。迅捷、有效的知識重新創造更新體係將成為公司競爭優勢的主要構成要素。在這種情況下對知識的管理並使其創造更大的價值就顯得尤為必要。

2.企業內部知識的交流與共享。

企業內部蘊涵著大量知識,尤其是在企業員工隊伍中有大量的隱性知識積聚。

根據統計,企業中隱性知識大約占知識總量的90%,經過編碼的知識所占比例不足10%.在知識經濟的條件下,知識可以轉化為效益,專利技術可以轉化為資本,因此,能否挖掘隱含在企業中的知識,充分發揮這些知識的作用,是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知識的內部管理包含知識在企業內部的生成、交流、積累和應用四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