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一部《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我稱不上什麼“家”,但是在屢讀《紅樓夢》而感慨“一部奇書,兩行熱淚,三夜不眠,四壁生輝”之餘,也不禁“看見”了一點兒我能看見的東西。看得多了,便冒出一種衝動的想法,想要寫一本書,名字就叫《紅樓智慧》。
按照我的理解,賈府如同一個龐大的家族企業,它的興衰史,正是一個家族企業的沉浮史;而封建製度瀕於崩潰和必然滅亡的命運,不正同舊的企業體製被時代所淘汰如出一轍嗎?所以,在寫作本書過程中,腦海中不時浮現出許多中國企業家的沉浮興衰——巨人、秦池、三株、太陽神、飛龍等曾經創造了曆史而又在曆史大潮中遭遇挫折的企業;史玉樁、姬長孔、吳炳新、懷漢新、薑偉等一度引領時代潮流而又在時代巨流中歸於寂寞的企業家。與此同時,我常常會被一種難以言表的情緒所淹沒,我似乎看到了一個誰也不願意承認的事實正如幽靈般越飄越近:今天正在中國經濟舞台上盡情表演的許多企業家,都將不可避免地隨風而逝。
可是,我又常常告訴自己,失敗隻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結果;是一個階段,而非全部。在經曆失敗的同時,那些企業或企業家也經受了考驗,並且會在失敗與考驗的過程中逐漸走向強大。於是,我在寫這本書時,竭力使自己變得輕鬆起來,並且一廂情願地試圖將筆下的賈氏集團及其管理者置於一個成長的過程之中。
作為一個管理谘詢行業的人員,在多年專注於企業員工激勵和個人潛能開發方麵的研究和培訓過程中,我發現,如何吸引、保留和激勵優秀的組織成員,是所有組織生存和發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倘若把組織結構比喻成企業的神經係統或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就是企業的“血液”。每一位成功企業家的用人之道雖然各有特點,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以人為本”。他們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的最大共性就是“建立合理製度,確保人才在企業經營中發揮最大潛能”。鑒於此,我在寫作過程中努力傳輸一種“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成功管理之路是不斷總結經驗、學習的過程,這個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無論成功與失敗皆有許多值得思考和借鑒之處。同時,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在現代企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那麼,如何將生硬而複雜的管理技巧、方法用一種更容易讓大多數人接受、吸收的形式總結、表達出來,便是所有管理培訓者的首要任務了。這也算是本書以《紅樓夢》為底料、用倜侃方式寫作的一個出發點;同時,《紅樓夢》人物眾多而又個性鮮明,所以借他(她)們的言行闡述管理之道,讓他們以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陳述一種管理意識。
與曹雪芹大師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方成巨著比起來,我常常為自己倉促間的狗尾續貂而汗顏;同時,由於水平所限,書中難免存在不妥之處,希望各位同行和朋友們多多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