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話:回紇(3 / 3)

隔天中午,所有士兵集中在廣場,準備聽玄奘講道。阿旺達想要讓玄奘難堪,暗地裏交代幾位部將,偷偷交代所有回紇士兵,讓玄奘這場法會講不下去。正午時候到,豔陽高照,玄奘緩緩走到廣場上,看著每個回紇人都殺氣騰騰。

玄奘到底要講些什麼?才能感動回紇人的心。

「謝謝你們給我這個機會,今天在這想為大家講一個故事。」

「講故事?」

「沒錯,我想講的是觀世音菩薩的故事。

「相傳在東周貞定王時代,天竺邊區有個小國家︱興林國,其國四周強敵環伺,年年征戰。該國國王妙莊王剛愎自用,性格暴躁,喜怒無常。興林國素以鑄刀聞名,雄霸一方,妙莊王以強者心態,欲兼並其它諸國。

「妙莊王有三個女兒,大公主美麗虛榮,二公主驕蠻善妒,第三個女兒妙善公主,生性慈悲、善良,具有菩薩心腸,自幼有天聽之異稟,能與動物溝通,又善於醫術,事親至孝。經常以各種方式,化解其父妙莊王與鄰國之紛爭,又時時關心傷殘之士兵與百姓,深受人民愛戴。

「當時興林國尚未有文字,妙善公主中原,向孔子弟子子夏的後裔卜哀求教殷商文字,其後將中原文化帶回興林國,因此興林國開始有文字流傳。釋儒之道經妙善公主融會貫通,儒教開始西傳。

「妙莊王為爭霸權,不惜窮兵黷武,弄得興林國上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而他的朝中大臣優陀夷善於巫術,屢次耍弄權謀,謀圖篡位,其子梵高則娶妙莊王的二女兒為妻,他們父子兩人,喜歡製造事端。

「妙善公主為救父王,冒死找來千年靈芝,卻在優陀夷及梵高之加害下,被妙莊王施以刺目斷臂之極刑;事過境遷,妙莊王得知是一場誤會,但為時已晚,之後妙莊王痛改前非,決定終生修行以贖罪。」

「這故事非常普通,玄奘究竟要想講些什麼?」

「我想講的就是『犧牲』。」

「犧牲?」

「人的死有輕如鴻毛,重如泰山;人的死法也有很多種,有輕率的死、意外的死、病死、戰死、盛大的死……等等。我知道回紇人都是不怕死的武士,都是矯勇善戰,但要戰死在沙場上,必須要有神聖的使命,是要為何而戰?」

「為何而戰?」

「每個人都是人生父母養,每個人都有親情、愛情、友情,是什麼原因會讓你們想犧牲生命?是什麼原因會讓你們想要戰鬥?一個人死了,會有許多人為你們傷心;一個人在一生之中,可以做許多的事情;你覺得你這一生活夠了嗎?你們不應該讓生命輕言流逝,不應該輕言戰鬥。」

玄奘的話打動了眾人的心。

「或許你們會覺得觀世音菩薩很傻,為什麼她願意犧牲眼睛、手臂,阻止妙莊王的窮兵黷武?因為她知道,生命是可貴的,一發動戰爭,將會有多少的生命在戰場上被奪去?將會有多少人無家可歸?會有多少家庭破碎?

「或許在戰場上戰死,會被稱作英雄,但是被你殺死的人呢?你的家庭、你的妻子、你的小孩將會成為最可憐的人,無依無靠無人照顧。觀世音慈悲的心,就算是犧牲雙眼雙臂,也要阻止戰爭的發生,這就是菩薩的慈悲之心。」

所有人聽了玄奘的話,被玄奘的話打動。在戰場上生生死死看得習慣,早已不在意;但是一旦退出戰場,看見許多家庭破碎,許多人民流連失所,那種慘況深刻在每人心中。

「犧牲是一種藝術,死是一種境界,佛家所說的涅盤,乃是死亡的最高境界。當犧牲一人性命,可以換取許多的生命,即使犧牲,又何妨?但是在犧牲之前,你必須想一想,你的犧牲究竟是為了什麼?到底值不值得?如果不值得,就必須珍惜生命,因為大千世界之中,還有許多美好的事,等著你追求,有太多真理,等著探索。

「觀世音菩薩為救眾人超脫苦楚,不忍看世人受苦,而犧牲自己。升天之後,被視為佛陀在人間的化身,我們稱其為觀音,在梵文中意為『眼觀各方之主』,觀察世人之聲,察覺世人苦痛,進一步解救世人。」

玄奘念出大悲咒,陣陣佛聲打動眾人內心,使人不禁落淚。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菩提薩埵婆耶……」

阿旺達起身,走到玄奘麵前,向玄奘叩拜:「大師教悔,深深感動我心,從此之後我阿旺達絕對不會叫大師作出殺戮之事,大師也可以自由進出回紇。」

「但我的目的是希望你們停止戰爭,停止殺戮,不要再燒殺劫掠,再做出傷天害理之事。」

「我也想,但那是不可能的。沙漠之地,生活困苦,絲路一帶,有漢人、突厥人、回紇人三股勢力,相互爭奪。在這最富庶之地是河西走廊,為漢人所控製,那裏有人工運河可以灌溉農作物,衣食不缺;而其他地方,幾乎是不毛之地,生活困苦。為了生存,不得不戰爭。」

「難道沒有其他的方法?」

「有的,除非漢人開放河西走廊,讓回紇人進駐敦煌,一同開墾農地,過安定生活,戰爭即可結束。」

玄奘想了一會,對阿旺達說:「我願意為回紇當說客,說服瓜州刺史開放敦煌,讓漢人、回紇人一起生活,共同開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