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夷聽聞楊嘉要去參加中正定品,苦笑著搖了搖頭,揮手同意讓楊嘉回去,也不多說話,黯然失色的到內屋去了,是啊!縱然你如同寧越【注1】般苦讀十五載,有皇甫謐的文采,那又能如何!中正定品一過,你一個庶族寒門也隻能一輩子當濁吏,你想靠讀書改變自己貧賤的命運,那些士族豪門,州郡中正會同意!?你隻能像陶侃一樣上戰場廝殺,才能有機會升官進爵。
楊嘉見杜夷神色黯然,知道杜夷不是生自己的氣,隻是恨自己身為讀書人卻無力改變現狀,不能使國收盡天下厚德多才之人,讓那些個所謂的名望士族屍位素餐,把持朝政!有心便國,無力回天啊!
陶瞻聽聞楊嘉要回吳興也是黯然不說話,知道此次楊嘉之行會不太成功,但也不好權楊嘉,隻好默默的駕牛車送楊嘉。
兩人駕著牛車從句章出發,西行往山陰行去。一路上陶瞻盡量找些輕鬆地的話題,不希望這一路上充滿壓抑和低沉。楊嘉怎麼也替不起來談話興趣,一直低頭苦思著如何在正中定品中被評一個上品,陶瞻見楊嘉苦思,也閉上了嘴不說話,兩人默默的坐在車中。
這九品中正製度是魏晉時期的一個特殊存在,乃是曹魏時期的昌武亭侯陳群所創,曹魏時期科舉考試還沒有問世,所以國家召辟人才所用的就是這套‘九品中正製’。‘九品中正製’的前身乃是漢朝時期的‘鄉舉裏選製’,什麼是‘鄉舉裏選製’就是各個郡縣推選出幾位名遠德厚的當地名人,由他們來評價當地讀書人的德行孝廉和才學,通過他們向朝廷推薦人才。但是到了東漢末年,戰亂四起,百姓流離失所,流民到處亂跑!各個郡縣鄉裏大多數人都不認識,於是漢朝的‘鄉舉裏選製’推行不下去了,曹操於是選用了陳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製’。
‘九品中正製’是朝廷選派人選州置大中正,郡置小中正,用中正這個職位將原來漢朝郡縣的當地名人取代掉!‘九品中正製’將人才分為九等,分別是一品到九品!其實當時曹操采納陳群的‘九品中正製’是打算壓製地方豪族,使地方豪族不要影響和阻礙魏國的發展!原因如下,其一是曹操不久後便頒發了三條法令,曹操的三條法令大旨以為有德者未必有才,而有才者,或負不仁不孝,貪詐的汙名,這表明宣稱漢朝時期‘鄉舉裏選製’以道德和才學的準則已經完全破產,不可依據!漢朝地方大族子弟雖然才華不出眾但是德行名聲孝廉在鄉裏廣為流傳!現在曹操將征召的標準改為人才,不是道德,算是直接壓製地方豪族士族!其二是曹操宦官之後,本來就對地方豪族士族有歧視,再加上曹操官渡之戰後打敗了‘四世三公’的袁氏,跟加是看不起以孝廉德行著稱的地方豪族!所以講‘中正’這個選拔人才的重要職位定為有朝廷親自委任!希望大力選拔那些貧寒之家的子弟,希望可以為國所用!但是不料司馬氏篡位!改變了曹操定製‘九品中正製’的本意,因為兩晉時‘中正’這個職位被地方豪族士族把持,這就使得豪族士族子弟紛紛被定為上品,而庶族平民則是下品!本來是壓製士族發展的製度,反而成了士族維持門閥製度的有力工具!使得兩晉時官場成了真正的‘上品無寒士,下品無高門’!士族手中有權,自然會有各種特權來聚斂財富!這樣就使得士族稱為國家發展的阻礙!
【注1】寧越:戰國時期的人,他家世代種田但是他怕種田勞苦,就問朋友:“怎樣才可以免除勞作的辛苦?”朋友告訴他說:“如果你能立誌求學並且苦讀二十年,就不用再種田了。”寧越說:“別人休息的時候我不休息,別人睡覺的時候,我不睡覺,這樣我苦讀十五年,應當有所成就”寧越苦讀十五載,因為品學兼優,周成公就娉他為師。
【注2】關於‘九品中正製’怎樣定品的主角遇到後自然會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