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解讀商業競爭(1)(1 / 3)

塑料大王的戰略

台塑集團的董事長王永慶擁有4萬名員工,10萬股東,40億美元家產。

王永慶16歲就成為一家小米店的老板。1957年,他投資建立了“台灣塑膠工業公司”。王永慶曾到日本花了120萬美元買下塑膠粉製造技術,但終因無力與日本貨競爭,事業蕭條,股東紛紛退股,這使他斷然變賣家產買下了台塑的全部股權,但產品仍是積壓如山。

一天他突發奇想:為什麼不自己創市場。於是他下決心辦個塑膠製品廠,將自己生產的塑膠原料轉化成塑膠成品,因為台灣塑膠製品市場很大。於是他投資70萬美元買設備迅速投產,這一設想效果很好。他又想這是什麼道理。結果悟到:一個企業最好在產業鏈上為自己建一個“互補式企業”,這樣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能提高質量,獲得多方效益,同時也減少了風險,保證了企業的安全。

本著這個互補思想,王永慶不斷擴大自己的經營範圍,後來又辦了“木業”、“化纖”等相關產業,形成多層次互補、深層次加工、全麵規劃、統一調配的多元化大企業集團。因為台灣資源缺乏,他又把產業“互補”到了海外,買下美國14家工廠,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輕油裂解廠。

大道理:在主業的產業鏈上形成“互補企業”,然後再多元化滲透,這樣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證了企業的安全運轉。企業不能看到什麼賺錢就幹什麼,也不能自己有什麼就幹什麼,而是要以自己的主業為核心,向上下左右一步一步擴展。

從修理到生產

本田宗一郎原是一個修理自行車的學徒工,並為女主人看小孩兒。後來,他回老家靜岡縣開自行車修理店,目標是月收入1000日元。三年不到,就實現了目標,並雇用了50多人。

八年之後,他不滿足於自行車修理,改修摩托車。有一天,他把福特摩托車改裝之後,參加了摩托車大賽,居然靠自己改裝車的良好性能奪冠。此事對他觸動很大,從此使他下決心走進摩托車生產行業。但由於自覺才疏學淺,他決心進汽車專科學校,專學知識,拿學位。畢業後,他成立了“東海精機”公司,戰後改為“本田技研株式會社”,自任社長。

一次,他獲得陸軍倉庫堆積成山的小型發動機非常便宜的消息,便立刻以極低價買下,安裝在自行車上,製成簡易摩托車。在日本公共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摩托車一時成了熱門貨。但由於發動機噪音太大,人們都管它叫“吧吧車”。於是本田到歐美各國特別是英國進行考察並買下所有先進摩托車,回日本後拆開細心研究,前後不到三年時間,本田摩托車已超過歐美,戰勝所有對手,取得了第一摩托車的寶座,並在世界摩托車大賽中11次蟬聯冠軍。

本田並不滿足於摩托車生產的成就,又下決心搞汽車。他意識到第一要務是找一位經營能手,以補足自己專搞技術(他有150多項專利發明)而不善經營的不足。於是他特邀藤澤武夫擔任總經理,承擔全部經營重任,自己則全力開發汽車技術並兼任技術開發部主任。1936年第一部本田汽車下線。其後,本田以趕超福特為目標向世界一流汽車生產商學習優勢技術,創造了本田獨具特色的少汙染又省油的汽車,並占領了美國市場,一時引起世界轟動。美國一看大事不好,馬上嚴加限製本田汽車進口,本田則馬上應變,到美國本土去建本田汽車廠,就地生產銷售。於是本田成了日本在美國建廠的第一家企業。

大道理:從進入行業的第一天開始,就先找準世界目標,從全球考慮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然後去一步步超越自己,最終才能超越對手。

洛克菲勒的石油經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曾控製美國經濟的一大財閥,他的標準石油、美孚石油曾壟斷世界。

洛克菲勒的一招兒,就是他早在22歲發現的“打第一先鋒的商人賺不到錢”。他在觀看馬拉鬆比賽中悟出了這個道理。於是他在淘金熱、石油鑽探熱中始終冷靜觀察,引而不發。待第一批搶購土地、鑽采石油者皆因油價低而血本全無,繼而用油市場形成時,他才把準備好的大量資金投入煉油工業,原油企業紛紛與他簽訂合同,他同時與用油企業達成協議,煉出的油就是錢。繼而他又大量收購低廉的石油工業。僅1870年,標準石油的年收入就達500~6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