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學生都會上一門公開課,即管理課。教授們在這堂課中主要講授領導力框架,幫助管理者提升團隊績效。這門課程,受到了許多學生的歡迎。
管理,直接影響著一個企業的興衰成敗。每一位高明的管理大師都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廚師,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來掌握好管理的火候,並不斷地學習和嚐試更先進的烹飪方法。日本企業的崛起歸功於其對西方管理思想的吸收,印度軟件業的成功則基本上是依靠現代的組織製度。那麼中國企業的複興靠什麼?一位研究員曾經說過:“中國企業最缺的是企業管理。那些深陷困境、風光不再的明星企業,危機多半來自管理不善。企業競爭實質上是管理水平的交流……”
隨著全球化市場的形成,地球變得越來越小,在全球化市場競爭中已經沒有一塊受保護的領地了。任何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麵對激烈的競爭。不論其原來的基礎如何,所有的企業在競爭中必須麵對“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一遊戲規則。這是公平的,也是殘酷的。中國加入WTO以後,中國的企業已經清醒地認識到,所麵對的競爭對手將是那些世界級的企業。在新的形勢下,中國的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以主動的姿態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並贏得競爭。而要贏得競爭,就要知己知彼。那麼,今天西方的和東方的世界級企業的競爭優勢是什麼呢?產品和技術是我們容易看到的,但是更深層次的、起著關鍵作用的東西卻是管理的理念和工具。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說過:“在人類曆史上,還很少有什麼事比管理學的出現和發展更為迅猛,對人類具有更為重大和更為激烈的影響。”大到國家、企業,小到個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管理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紀末的20年,管理學發展迅猛。隨著世界經濟由製造業一統天下的格局成為曆史,金融、貿易、IT產業、跨國集團大舉發展,世界經濟呈現繁榮多變的景象。遊戲規則開始國際化、法製化,企業發展外部環境和對外關係上升為關乎企業生存的首要問題,公司治理結構取代了企業內部管理,連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這樣的傳統管理理論都無法沿襲舊路。
社會在交流中不斷融合,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管理學也逐漸與經濟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數學等各種學科不斷地融合。管理研究的層次在不斷深入,管理理論也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但更多的時候,人們需要的隻是能夠實際操作、簡便、高效的組織管理原則。本書秉持這一原則,將西方和中國的一些基本的管理知識、管理思想以及管理的基本職能介紹給讀者,讓讀者對管理有一個更清楚的了解。
企業的管理涉及人力資源、財務、組織、生產經營等各個方麵,本書以哈佛管理課為藍本,結合中外管理實踐,將管理者的自我學習、組織管理、溝通技巧、指揮協調、企業文化、團隊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麵結合具體案例進行一一闡述,希望對讀者的理解和實際操作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