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的實物和電視上播放的畫麵,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鄭先生說,本來想著電視購物免去了逛商場的麻煩,沒想到卻差點兒上當受騙。
詭計揭秘2:
就像鄭先生一樣,很多購物者都是被誇張、激動的話語吸引的。主持人口中經常出現“奢華”、“神奇”等吸引眼球的字眼和異常便宜的價格所打動。
電視購物運作的方式很簡單,一般都是由電視台提供頻道平台,將一些時段賣給想做電視購物的產品經銷商。並不是什麼產品都能上電視購物,電視台也要審核產品,隻要產品審核通過了,產品的經銷商就可以開始自己錄製節目,當然現在有一些節目是直播的。
在他看來,電視購物這個平台還是很不錯的,運營的成本很低,隻是需要支付製作節目的費用、購買時段的費用以及與電視台合作的費用,而且效果相當不錯,“如果做得好的話,節目播出當晚就能收到不少訂單,省掉了很多人工推銷以及門店運營的費用,可以說是投入少見效快”。
既然電視購物賣的就是衝動,李先生說,一個產品銷售得好不好,就與那半個小時的節目做得夠不夠煽情關係密切。中國老百姓購物比較看重外觀和價格,因此如果是賣飾品、手機這樣的產品,黃金、奢華、鑽石、超值等字眼會被主持人反複提及,如果是賣藥品或是保健品,就會反複渲染產品“神奇療效”,當然除了有主持人誇張的聲音外,還需要動用化妝、燈光等手段,讓消費者相信療效確實是“神奇無比”。
不少電視購物都會說自己的產品是“限時限量搶購”,而在李先生看來,這樣做隻是刺激搶購欲望的噱頭,他經手銷售的產品都是無限量供應的。
情景再現3
美國學者諾斯在某超市做的一項研究,他分別針對64盎司大包裝和26盎司小包裝的食品罐頭設計了如下促銷情境:
情境一:以折扣價(優惠1.99元)購買食品罐頭;情境二:以原價購買食品罐頭,同時免費獲贈開瓶器(店內有同樣的開瓶器出售,標價1.99元)。
研究結果顯示了兩種不同的促銷形式對於不同包裝的產品產生的促銷效果之間的差異。其中1.99元的現金折扣對於原價為10.99元大包裝罐頭來說隻減少了18%,而對於原價為6.99元的小包裝罐頭來說卻減少了28%。因此,當消費者在決策過程中比較促銷優惠(1.99元)與所購買商品(6.99元)之間的價格比例後,他們會認為同樣的現金折扣對小包裝罐頭更有效(1.00與0.38)。隨著產品價格的提高,折扣的相對比率逐漸減小,其促銷效果也隨之降低。
詭計揭秘3
對於贈品促銷來說,無論是大包裝罐頭還是小包裝罐頭,它的促銷效果沒有顯著差異(0.91與0.78),因為消費者在判斷促銷活動的吸引力時是根據贈品的絕對價值,而非相對價值。而且,對於大包裝罐頭來說,贈品的促銷效果會超過現金折扣的促銷效果(0.78與0.38)。
在商品價格上,女性較之男性更加相信“貨比三家,價比三家”的道理,女性消費前往往會針對自己的需求進行謹慎的決策,還會比較幾家商店的同類商品的價格,經過一番斟酌比較後,往往會選擇最便宜的價格,這種也是中國傳統的消費習慣。而女性的這種消費觀念就更加傳統,不願意承擔過多的風險,對價格比較敏感,這也側麵促進了促銷活動的展開,也給精明的商人抓住機會。如很多商家打出了“忍痛大削價”、“免費贈送”等怪招。“特價商品”的商店也隨之應運而生,在女人的購買心理中,不管是否實用,隻要有甜頭可吃,她們會毫不吝嗇地購買。
詭計分析:
貪占便宜和愛還價是中國消費者表現出來的普通心理,一方麵,愛還價,“價格太貴”是中國消費者的口頭禪,其實,“便宜”與“占便宜”不一樣。價值100元的東西,100元買回來,那叫便宜;價值100元的東西,50元買回來,那叫占便宜。消費者經常追求所謂的“物美價廉”,其實,消費者不僅想占便宜,還希望“獨占”,這給商家有可乘之機。如在終端銷售中,討價還價比較普遍,許多商機經常打出“最後一件”、“最後一天”等宣傳語,或者是提供一些無數價格讓消費者來討價還價等等,讓消費者心理感覺的物美價廉,貪占了便宜。
占便宜這回事,說白了,就是得到的與付出的比值增加了。所以,想讓消費者有占便宜的感覺,可以有三個操作方向,一是原價不變附送贈品或服務,二是產品不變價格優惠,三是價格優惠同時附送贈品或服務。在營銷學裏,以上三種手段都應該歸為營業推廣的範疇裏,而且都在被眾多企業廣泛應用,但效果卻有千差萬別。
第一種,原價不變,附送贈品或服務,可適用於產品的任何生命周期。通常,可以將新產品製作成小規格贈品綁在暢銷品種上銷售,以促成體驗營銷。或者是可以捆綁目標消費群體感興趣的贈品以帶動產品銷售,比如在兒童飲料上捆綁小玩具。還可以以抽獎的方式促進產品銷售,方法可以很靈活,但最終目的就是讓消費者感覺超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