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狠抓采購管理--從源頭上把好成本關(1)(1 / 3)

本章要點

◎ 如何加強原材料管理

◎ 如何選擇和管理供應商

◎ 如何杜絕采購人員的“灰色收入”

關鍵詞

采購管理原材料供應商采購人員灰色收入

一、加強采購的原材料管理

材料成本是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原材料的費用占產品總成本的60%。所以,企業要想有效地控製生產成本,就必須重視采購這個環節,從源頭上把好成本關。

1切莫忽視原材料管理

對於來料,質量控製是最關鍵的一環。當材料的缺陷太多時,企業的生產過程就不得不停下來,這時候造成的工時浪費是非常嚴重的。並且,如果不能如期交貨,還會遭到客戶的投訴。一些對原材料控製不太嚴的廠家,就經常因為采購了有缺陷的原材料而造成停工。

另外,有的原材料在來料時並不能發現其有缺陷,企業很多時候也是等生產出產品了才知道。這樣一來,如何對客戶做到品質保證?如果你把不合格的產品交給客戶,同樣會遭到投訴,而且會丟掉客戶。

因為原材料不好,又沒有檢驗出來,產品生產出來後,企業便會陷入困境:要麼把比較差的產品給客戶,要麼取消訂單,要麼延遲訂單。取消訂單或者把比較差的產品給客戶,很可能讓企業丟掉客戶,而且會損害自己的聲譽。而征得客戶同意延遲訂單,雖然能一定程度上保住企業的聲譽,但會把整個生產計劃打亂,造成後麵的生產批批延誤。

所以,如果原材料控製不好,就會給企業帶來很多麻煩。

我們通常的理解是,好的產品是製造出來的。但現在我想說,好的產品首先是采購出來的。原材料不好,是無論如何都製造不出好產品的。

2 努力實現準時製采購

準時製采購就是JIT(JIT,Just In Time,直譯為“剛剛好”)采購,即企業需要多少原料,就要求供應商送過來多少,這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的庫存。如果企業與供應商關係好,甚至不需要庫存。當然,如果沒有戰略夥伴關係的供應商,企業就很難做到這一點。

當與供應商關係不是太好的時候,企業就必須庫存一些原材料,以防哪一天與供應商翻臉了也能應急,不至於給生產造成太大的波動。

那麼,企業如何實現準時製采購呢?

(1)向供應商推廣準時製采購

向供應商推廣準時製采購,就是說,企業做JIT,供應商也要做JIT;企業做品質管理,供應商也要做品質管理;企業做5S,供應商也要做5S。總之,企業要把自己做的事情延伸到供應商那邊去。當有小批量的頻繁進貨時,需要多少就進多少,而不能讓供應商把一大堆原材料先放在企業的倉庫裏麵。

(2)對收發貨物數量作出嚴格要求

企業一定要嚴格要求供應商,確保收發貨物數量的準確。比如要他們送1000,他們就隻能送1000,而不能像某些供應商一樣,讓他們送1000,他們卻偏偏送來2000,並說“我都送過來了,你就接收吧”。這樣一來,企業不僅要多騰出一些倉庫來存儲貨物,還要多支付供應商一些貨款,給企業資金流造成一定的壓力。

(3)鼓勵供應商按企業要求包裝

鼓勵供應商按照我們要求的數量來包裝,可方便我們清點、存儲和使用原材料。現在有些供應商送原材料都不用包裝箱了,直接用周轉箱,就好像從這個車間送到另外一個車間一樣,即節省了包裝成本,又省掉了開包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4)確保供應商的產品品質與企業同步

要想原材料到貨後馬上就能拉到生產線上,除了必要的檢查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確保原材料符合企業的品質要求。

我以前在一家工廠做生產部經理,我們總經理的親戚開了個零件廠,每次來料我們都要挑。總經理總是說,別人做出來也不容易,我們就挑一挑吧,結果每次都能挑出30%~50%的廢品。

當時我就想,這個工廠不至於這麼差吧,怎麼生產出來的產品那麼差?後來我去他們廠看過後才明白,他們把最差的產品全扔給我們了,讓我們幫著挑。反正我們要檢驗,他們就不檢驗了。

所以,隻靠嚴格的檢查能確保原材料的品質嗎?不能。況且,有的原材料不能全檢,隻能抽檢,而靠抽檢來保證原材料的品質是完全靠不住的,唯一靠得住的就是企業與供應商成為戰略夥伴關係,由供應商在生產過程中把質量管控好。這樣才能夠保證原材料的品質。

如果供應商實在滿足不了品質要求,我們可以派技術人員幫他做品質管理。

現在廣東有一些廠家已經不檢驗來料了,而是直接上線,這樣就節省了很多時間。否則,檢查來料要時間,檢驗後要進倉庫,生產要用的時候還要從倉庫出庫,再領到生產線上去,這太浪費人力物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