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樓市調控下,房價是向左還是向右——關注房地產走向要學的金融學(2)(1 / 2)

1978年以來,我國每年約有1500萬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居民,形成了對城市房地產持續旺盛的需求。除此之外,還有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據中國農民工監測調查顯示,2009年度全國外出農民工達1.4533億人。他們雖未真正成為城鎮居民,但常年居住於城市。

有人認為在房價不斷上漲問題上,城市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推進因素。這種看法正確嗎?城市化是否能為高房價買單呢?

房價問題引發了人們較多的討論和關注。有人認為,城市化是助推房價上漲的重要原因。但也有人認為,城市化是我國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不能將房價上漲“歸罪”於它。那麼,城市化與房價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城市化必然導致房價上漲嗎?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向工業化國家邁進,還是近三四十年的事情,與工業化相伴隨的城市化,從來就是一件任重道遠之事,非常複雜,需要解決許許多多的前置性、伴生性和矛盾性的任務。將農地變成工地、將農民變成市民,完成了一次身份置換,還隻是城市化進程一個小小開頭,還處於名義上的城市化階段。

一部分人認為,城市化是房價上漲的推動力,畢竟從理論機製來看,城市化對房地產價格上漲具有一定的正向促進效應。而城市化水平與商品房銷售價格時序數據的計量分析也顯示,城市化水平和房地產價格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係。可見,從長期來看,城市化的確會帶動房地產價格的上漲。

首先,城市化會增加對房地產的需求,從而拉動價格上漲。在城市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居民通過農地征用、子女考上大學及購房入戶等渠道轉變為城鎮居民,從而帶動了相當的城市住房需求。城市化還帶來大量的配套商營房屋和服務用房需求,譬如,辦公、機關、社會服務、醫院、學校等方麵的用房快速增加。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必然帶來城市房地產需求總量不斷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此類上漲可稱為需求拉動型。

其次,快速城市化會導致城鎮用地緊張,推動房地產價格上漲。城市化必然產生大量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要求,從而占用眾多的土地資源,且我國城市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粗放型特征,土地耗費更為突出。1996年到2008年,我國城鎮人口年均增長4.1%,城市建設用地麵積年均增長達6.2%,土地使用速度超過城鎮人口增長速度。由於城鎮土地資源總量有限,大量的用地需求自然會推動土地價格上漲。土地價格上升還會起到聯動作用,使得房屋價格跟著上漲,此類上漲可稱為成本推動型。

上麵的看法看起來論據充分,似乎很有道理,但情況真的如此嗎?是否能把當前的高房價主要歸因於快速城市化呢?

恐怕答案並沒這麼簡單。城市化從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麵對房地產價格產生促進效應,但是,這種效應主要表現為長期效應且較為穩定。而這兩年我國房價快速攀升,這顯然就不單單是城市化的作用了。

我們必須承認,這兩年城市化速度非常快。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城市化率已達到45%,並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這意味著每年有將近1300萬農村人口要進入城市。確實,農民進城後存在著對住房的迫切需求,農民工能否做到“居者有其屋”,是其能否順利實現由農民向市民身份轉換的一個基本條件。但就我國城市商品房市場的現實情況看,農民工現在不是未來也不會是這一市場的需求主體。

雖然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農民工的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農民工大多為“打工族”,所從事的工作多為簡單勞動,技術含量低,月收入在1500~2000元者較為普遍,達到3000元甚至更高者為數寥寥。在扣除必要的自身生活成本、贍養家人支出和子女教育支出後,所餘不多甚至完全沒有剩餘。

再看一些大城市的商品房房價,每平方米動輒上萬元甚至幾萬元,一些地級市也在每平方米五六千元。在畸高的房價水平下,連大城市的白領乃至中等收入階層都買不起房,農民工要買房置業豈不是太困難了?他們孱弱的購買力決定了其不可能成為城市商品房的購買者。自然,農民工進城所帶動的城市化,與城市商品房的高房價也就沒有必然的、本質的內在聯係。無視農民工的實際購買能力,不對與農民工購買能力相適應的住房需求結構進行認真分析,僅僅依據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就肯定高房價的合理性和持續性,是沒有道理的。

城市化對房價上漲可能會有一些影響,但不能把城市化視為支撐高房價的剛性需求,畢竟農民工的住房需要不等於其住房需求。農民工需要住房與有能力購買住房,這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前者是一種良好的主觀意願,後者才是實實在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