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業就像一個家庭,他們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現在他們老了,作為晚一輩,就該負起照顧他們的義務。
“李先生精神難能可貴,不少老板待員工老了一腳踢開,你卻不同。這批員工,過去靠你的廠養活,現在廠沒有了,你仍把他們包下來。”一個熟悉李超人的人看到了超人如此對待員工發出憾慨。
都說商場是無情的。李嘉誠卻化無情為有情,上演一幕動人的人情戲。
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
李嘉誠在談到員工與公司的關係時說:“員工是替公司賺錢的,是對公司有貢獻的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大企業就像一個大家庭,每一個員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憑他們對整個家庭的巨大貢獻,他們也實在應該取其所得。”“不是老板養活員工,而是員工養活了整個公司,公司應該多謝他們才對了。”“我自己來說,股東相信我,我能為股東賺錢則是應該的。我一向這樣想:雖然老板受到的壓力較大,但是做老板所賺的,已經多過員工很多,所以我事事總不忘提醒自己,要多為員工考慮,讓他們得到應得的利益。”
李嘉誠深深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真理。
要吸引及維持好員工,要給他們好的待遇及前途,讓他們有受重視的感覺。當然,還要有良好的監督和製衡製度,不然山高皇帝遠,一個好人也會變壞。
李嘉誠對員工既寬厚,又嚴厲。長實的員工道:“如果哪個員工做了錯事,李先生必批評不可,不是小小的責備,而是大大的責罵。他急起來,惱起來時,半夜三更掛電話到員工家,罵個狗血淋頭的也有。”
李嘉誠的罵,不是喜怒無常的“亂罵”,總是“罵到實處”。當然,也有罵錯之時。一旦罵錯了人,他也會知錯就改。往往在他冷靜後,便會向被批評者賠禮道歉,說明道理。
一般而言,在長實公司,越為李嘉誠看好的職員,所挨的批評越多、越嚴厲。他們經受過李嘉誠一段時期的“錘打”之後,通常又能升職和加薪。而且,在企業裏,所有的員工都必須嚴格遵守各項製度,所有的升降、獎罰都得按製度的規定進行。
我老是在說一句話,親人並不一定就是親信。一個人你要跟他相處,日子久了,你覺得他的思路跟你一樣是正確的,那就應該信任他;你交給他的每一項重要工作,他都會做,這個人就可以做你的親信。
由此可見,在人才使用和管理上,李嘉誠有高人一籌的眼光和胸襟。
家庭式管理會將許許多多的優秀人才拒之門外。這樣的管理,也許憑創業者的傑出才華可以顯赫一世,但很難維持第二代的輝煌,更難像一些具有先進管理製度的家庭企業百年興盛。當然,西方管理方式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不像華人經商那樣富有人情味;研究和計劃十分周密,但決策周期相對較長,不像華商握一握手,便達成決議。李嘉誠中西合壁,各采其長,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比如一個項目,李嘉誠會周密調查,仔細研究———這是西方的方式。一旦確定,打一個電話或握一握手,就完成並實施了決策———這是李嘉誠的風格。
工商管理方麵要學西方的科學管理知識,但在個人為人處世方麵,則要學中國古代的哲學的思想。不斷修身養性,以謙虛的態度為人處世,以勤勞、忍耐和永恒的意誌作為進取人生的戰略。
可以說,從李澤钜、李澤楷出生到長大成人,李嘉誠對他們教得最多的是怎樣做人,怎樣從古代聖賢的著作中吸收做人的營養。李嘉誠認為,作為企業家,每時每刻都在與人打交道,注意人們怎麼想,會怎麼做,以及做什麼,都是日常工作中的一種必要,李嘉誠在李澤钜和李澤楷小學和中學的時候,每一晚隻要在家吃晚飯,就會對他們兄弟兩人講及做人的道理,李氏兩兄弟記憶猶新地說:“由小到大,甚至到現在,家父從來沒有教我們怎樣賺錢。不過什麼錢不應該去賺,用什麼賺錢絕對不可以的,家父則時常提醒我們。”
知人善任,大多數人都會有部分的長處,部分的短處,各盡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為原則。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好像一部機器,假如主要的機件需要用五百匹馬力去發動,而其中有一個附件隻需要半匹馬力去發動,雖然半匹馬力與五百匹馬力相比是小很多,但也能發揮其另一個作用。
創業之初,忠心苦幹的左右手,對業主起步發家有很大的推動力,但發家之後,元老重臣們勞苦功高,有的經驗十分豐富,使他們必然會拙於開拓,缺乏闖勁,作風易於保守。
李嘉誠深諳此道,雖然一直尊重初期的創業夥伴,但並不一味重用元老重臣。
如果企業家要擴大事業,就必須向外招攬新的人才,這一方麵可以彌補老臣們胸襟見識上的不足,另一方麵也可以利用專業人才,推動企業進一步發展。因此,一個企業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就需要不同的人才。
有鑒於此,在事業小有成就之後,李嘉誠便決定起用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