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嘉誠訪談(1)(1 / 3)

李嘉誠談創業

李嘉誠曾經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對他的創業和成功作了一個極富有啟益的總結。在這次訪談中,李嘉誠對成功與創業做了一些真誠的講解,相信對每一位企業經營者都會有很大的啟示。

李嘉誠:成功實際上是相對的。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這其中並沒有什麼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國古老的格言所說的勤和儉也不太容易。而且,從創業之初開始,還要不斷地學習,把握時間。我自己從創業開始到1963年這一二十年來,平均每天工作16個小時,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達旦的。以一個小公司,在實力和資金都很單薄的情況下,跟眾多實力雄厚的大公司競爭,其中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

記者:所以,你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李先如果勤和儉是初期創業者必備的素質基礎的話,那麼作為創業之初的企業的關鍵又是什麼呢?

李嘉誠:一個企業的開始意味著一個良好的信譽的開始。有了信譽,自然就會有財路,這是必須具備的商業道德。就像做人一樣,忠誠、有義氣。對於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做出的每一個承諾,一定要牢牢記在心裏,並且一定要能夠做到。

記者:主要從哪些方麵建立信譽?

李嘉誠:當然離不開科學的管理和優秀的質量。我最初做塑膠生意時,外國最新的塑膠雜誌,在當時的香港,看的人並不多,但我學、我看。我認為一個人憑自己的經驗得出的結論當然是好,但是時間就浪費得多了,如果能夠將書本知識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那才是最好的。

記者:這也是走向成功的一種捷徑吧?李先生,你是從零開始創業的,你認為對於創業者自身成就事業至關重要的是什麼?

李嘉誠:是培養自己對所從事行業的濃厚興趣。以我個人的經驗,有了興趣,就會全心全意地投入,保持這樣的心態,做每一件事情,是沒有困難可言的。做哪一行就要培養出哪一行的興趣,否則,要成功,要出人頭地不容易。隻有充分掌握市場狀況,對這一行業未來至少是一到二年的發展前景有了預測,那麼你麵對每一件事情,就會簡單得多、準確得多。如果你從事這一行業,你對這個行業卻沒有興趣,你的興趣在那一行,但你並沒有去從事那個行業。你的手裏僅僅隻是這一行,那麼這時候,你就不能夠說你喜歡做的事,而應該說你應該做的事。人,其實就是一樣的,當然是希望自己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譬如當年我開辦長江時,我的預算是隻做3年,然後像我的祖輩、父輩那樣,去從事教育事業,說心裏話,最初我是根本不喜歡做生意的。但後來,生活環境的改變,理想是一回事,現實卻又是一回事,慢慢地,我就強迫自己定下心來,強迫自己培養做生意的興趣。然後,真的有了興趣,這樣才一路不停地發展到今天。

記者:那麼,李先生,這其中有沒有涉及到你對金錢的看法呢?

李嘉誠:當然有。世界上並非每一件事情,都是金錢可以解決的,但是確實有很多事情需要金錢才能解決。就像我當初,沒有錢,為了鞏固知識,隻有買舊書、讀舊書。

記者:事業有了一定起色之後,要想取得進一步成功還需要什麼?

李嘉誠:需要一個組織,一個對你有信心又跟你團結同心的優秀組織來幫你。而且,你也必須對這個組織信任,對它有信心,隻有這樣才能同心同力取得成功。

記者:在你的王國,你是怎樣看待敬業精神各不相同的人呢?

李嘉誠:……在今日的商界,當人們考察一個企業或一個部門的人員的表現時,隻是在年終看他們的R&L(盈虧)。但是,我不是這樣的,因為當你等到看R&L時,已經晚了整整一年。我通常都是在這一年的期間,例如辦公例會或到公司巡視的時候,作一些有心的考察,這樣,如果發現不對,就必須采取行動。

記者:李先生,你今天的成功說明你是一個非常有誌向的人,你認為誌向是不是天生的?李嘉誠:以哲學的角度而言,事物都是發展的。人的誌向是由兒時的幻想到以後成長中的實際情況,也是一個縱向發展的過程,這其中就涉及到兩個環境:其一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現實生活所給你的。這兩個環境都是你無法抗拒的,它們相互鬥爭的過程,也是磨礪你意誌的過程。就拿我自己來說,童年的時候,父親教育我要學習禮儀或遵守諾言,而我呢,也受到父親的熏陶,自小便很喜歡念書,而且很有上進心。那時候,我就暗暗地發誓,要像父親一樣做一名桃李滿天下的博學多識的教師。但是後來環境一改變,貧困的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為強烈的鬥誌,就是要賺錢。可以說,我拚命創業的原動力就是隨著環境的變遷而來。

當我1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我要肩負家庭的重擔,因為我是長子,而父親並沒有留下什麼給我們,所以讀書是絕對沒可能了。賺錢是迫在眉睫的,這樣誌向就有了改變。而且,在接下來進入社會開始工作的日子裏,我有韌性,能吃苦,因為我不計較個人得失,隻是勤奮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誠可靠,反而一路進步,薪金也一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