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講述如何提高企業經營效率的書,它試圖為讀者提供提高企業經營效率的指導思想、一般思路和基本原則,並精選了大量相關的實戰案例以加深讀者的理解。本書認為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內容是資源效率問題,它認為提高資源效率是一切經營管理活動的主要目的,資源效率問題影響到企業經營管理的方方麵麵、貫穿於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它試圖從資源效率的視角來觀察、分析和處理企業經營管理的一般問題。
根據這種思維來分析,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包括效率管理活動和資源管理活動。效率管理活動主要是著眼於企業的各種具體的經營管理業務,它試圖通過提高各種業務的效率來提高其中涉及的資源的整體效率。資源管理活動則主要是著眼於企業的各種資源,它試圖通過提高某一種或某幾種資源的效率來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率。而效率管理活動又可以分別從“管人”和“管事”兩種不同的角度來采取不同的經營管理方法。資源管理活動則可以分別從資源價值分析、資源取得、資源儲備、資源開發、資源整合、資源配置、資源使用等幾種不同的角度來采取不同的經營管理方法。
之所以想起寫這樣一本書,是因為我發現,現實中有一種很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如果人們發現某一種經營管理理論很有用處,就很容易無限拔高這種管理理論的地位,誇大這種管理理論的作用。事實上,無論是科學管理理論、流程重組管理、藍海戰略理論,還是平衡計分卡等各種先進的經營管理理論,它們在處理經營管理的某個局部問題時確實是一個好工具,但絕對不是“一招鮮、吃遍天”,絕對不是有了這種理論就能夠解決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所有問題。拿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來說,它的產生確實是管理史上的一次革命,由它衍生發展而成的工業工程理論也確實能夠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但它隻是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業務的效率的方法之一,在本書中,它隻是“‘管事’角度的效率管理”一章中的一小部份內容之一,因此不能無限拔高它地位和作用,不能將它淩駕於其它經營管理方法之上,更不能超越它的應用範圍而把它當成企業經營管理的全局性工具。畢竟,一棵樹木不管它如何高大,終究隻是一棵樹木,永遠不會是一片森林。不同的理論適合於解決不同的問題,這正是“管理理論叢林”存在的理由。本書則是試圖找出一條能夠貫穿“管理理論叢林”的線索,力圖為一些先進的經營管理理論找到它們在這條線索中所處的節點,並力圖使得這條線索能夠有效地指導經營管理實踐活動。
本書的主要服務群體是有些閱讀愛好的老板,以及正在輔佐老板服務企業的企業管理者。根據我的個人經驗,這些人大部份討厭學術研究型的作品,而喜歡一些通俗易懂的作品。因此,與一般學術研究式的作品不同,本書通篇不會出現任何一個函數,也不會出現任何一張圖表,也不會裝腔作勢地引用一些令大部份讀者都難以看懂或者看著吃力的英文原文。與一般的學究式寫作方法不同,我在寫作過程中從來不會作資料考證,不會引經據典地去挖“概念”的祖墳,不會去考證某個概念的產生、演化的曆史。在寫作過程中,我當然會引用一些優秀作品的內容,但我相信我的讀者對象大多數都沒有學術研究的習慣,因而除了出於尊重作者的需要說明書名和作者之外,不會再費事地說明引用出自哪一種版本的哪一頁的哪一行。我和我的讀者們都不是搞學術研究的人,因此,我甚至不會對書中提出的一些概念作周密的定義,書中某些定義的內涵和外延有可能是模糊的,某個定義可能在這一章中是這個意思,但在另一章中所指的內容可能會更廣或者更狹一些,不過我相信我的讀者都能意會到我的真實意思並獲得啟迪。所以本書可能不適合“概念黨”閱讀,而隻適合“意會黨”閱讀,所幸的是,我所設定的讀者群中大部份屬於“意會黨”。
如果說一本書的文字是一種資源,那麼這種資源也是有限的,因而我們應該將這種有限的資源用來為讀者提供更豐富的思維啟迪,而不是用來證明自己的理論是如何正確、不是用來證明自己的理論是如何有高度,這正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客戶價值”的具體體現,這正是“老板思維”的直接應用。至於理論是不是正確、是不是有高度,讀者心中自有一杆稱。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試圖提供的是一種思維,而不是一種企業經營管理的具體技術,因此希望讀者能夠將“理念篇”、“詮釋篇”、“實務篇”從頭到尾地看完。隻有這樣,才能完整地掌握這種思維。如果隻是看“實務篇”,或者隻是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某些章節來看,那樣雖然有可能可以學到一些雕蟲小技,但是可能無法掌握本書的精華,這無疑是一種“買櫝還珠”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