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中國企業的病根子(11)(2 / 2)

所以,中國人在名利場上的較量,大多會采用智鬥而絕少采用武鬥。尤其是在暫時弱小者一方,弱者跟強者爭鬥,硬碰硬肯定不行,明智的做法應是兜個圈子,繞個彎兒,想個法子,再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身處這樣的氛圍,如果誰不分對象,不分場合地堅持誠實守信,那一定要大吃苦頭不可。

楚漢相爭時,有萬夫不擋之勇的項羽曾希望和無賴出生的劉邦單挑,話音剛落,就被劉邦以一句“吾寧鬥智不鬥力”回了個幹淨。在劉邦看來,好勇鬥狠,那是頭腦簡單的赳赳武夫們幹的粗活,檔次低,咱堂堂偉人要玩就玩智慧,才夠檔次,夠水平。

英雄豪傑多奇智,不愛鬥力愛鬥智。喜愛鬥智未必是壞事,但喜愛鬥歪門邪智,鬥陰謀詭智則肯定是壞事。

26、靜為美

提倡以靜為美的價值觀,從穩定農耕社會政治的角度講作用有兩條:

一它是推行封閉政策的必然要求,它與圖安穩,明哲保身的價值觀互為支持,目的都是為了使愚民百姓彼此隔絕開來被分而治之。因為僅僅把他們封閉在一個小小的圈子內還不夠,還要讓他們確立起怕管閑事,求安穩,懶得走動的理念,這才是治本之策。否則,他們還會蠢蠢欲動,惹事生非。李大釗先生就曾痛心疾首地提出:“東人求治,在使政象靜止,維持現狀,形成一種死秩序,稍呈活動之觀,則詆之以搗亂”。

二是降低愚民百姓對物質消費的需求,增強他們對物質誘惑的抵禦能力。諸葛亮在他的《誡子書》中有:“靜能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之說。《增廣賢文》中也講:靜中觀物動,閑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忙處會偷閑,閑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其出發點都不外乎引導世人做超凡脫俗,少食,最好不食人間煙火的君子,以盡可能多地將財物奉獻給喜歡多多益善的尊長。

手段老道的統治者和他們的幫忙文人,為把愚民百姓培養成死人多口氣的靜物,便精心炮製出“和為貴,靜為美”的價值標準,胡扯什麼:“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把靜與文雅、文質彬彬強扭在一起,並堅持從娃娃抓起,要小兒“沉靜立身,從容說話”;還大吹特吹靜的功效,宣稱靜可以製動,柔可以克剛;且煞費苦心地搜羅出:平沙落雁、遠浦歸航、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古寺晚鍾、漁村落照所謂的山川八景,用藝術的手段去深化民眾對靜為美的理解。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統治者和他們的幫忙文人的艱苦努力下,中國農耕社會的愚民百姓,終被馴服成一個個低眉順眼,小心下氣,唯唯諾諾,安安靜靜的好男人、好女人。為形象化地展示統治者創造的豐碩成果,我謹借魯迅先生在《從孩子的照相說起》一文中的一個片段供世人欣賞:

“中國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人實在是很難分辨的,但我們這裏的有些人,卻有一種錯誤的速斷法:溫文爾雅、不大言笑。不大動彈的是中國孩子;健壯活潑,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

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館裏,給他(周海嬰)照過一張相,滿臉頑皮,也真像日本孩子;後來又在中國的照相館裏照了一張相,相類的衣服,然而麵貌很拘謹、馴良,是一個道地的中國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