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中國企業之環境(3)(2 / 2)

二、我們一方麵強調無私的奉獻,一方麵又倡導激烈的競爭,但對於到底什麼時候什麼場合應該無私的奉獻?什麼時候什麼場合應該激勵的競爭?特別是當無私的奉獻與激烈的競爭發生衝突,兩者不可得兼時,又當何去何從,卻缺少前後一致的說法。於是私有企業也可以堂而皇之的要求員工不要報酬地加班加點,無私的奉獻。奉獻給誰呢?已所不欲卻施於人,員工能心悅誠服嗎?

……

9、岌岌可危的信用

洋鬼子剛來中國做生意那陣子,錯把咱中國商人當成是跟他們一樣講信譽的商人,不分青紅皂白地到處發貨,有求必應。誰知中國商人的脾氣卻是有貨盡管發(當然不是100%),有多少要多少,但千萬別提錢,提錢無非是一拖二賴三躲,結果害得雄心勃勃的洋鬼子紮紮實實地吃了一番苦頭,大長了中國人的誌氣。後來,洋鬼子算是明白了,隨之改變做法:要貨可以,但必須是現款現貨或款到發貨,否則,一概再會,隻才慢慢地站穩了腳跟。

近年來,不講信用的中國特色在本土谘詢公司、本土經理人手中又變成了一種抵擋洋谘詢、洋管理的殺手鐧:“洋管理好是好,但隻適用於規範、成熟的市場,對付不講信用的中國市場還是我們本土谘詢公司、本土化管理有辦法”。的確,就眼前不講信用的中國市場而言,洋谘詢、洋管理還常常要碰壁,還難有用武之地,但無論怎樣,不講信用也總是一件不宜張揚的家醜啊。如果因為我們比別人更熟悉、更能應付不講信用的環境,就自以為高人一等而喜形於色,那吃苦頭受罪的日子還在後頭。市場經濟畢竟是信用經濟,在全球化的市場上遠不是我們說了算。

缺少信用,在洋鬼子是人所不齒的醜行,在中國卻成了司空見慣甚至還是有經驗、通曉世故、精明的表現。

如人人尋常見的開會不準時,準時的潛台詞是小三子,呆在家裏沒事幹,老等著開會;不準時的潛台詞是事情多,忙不過來,地位高。

又如甲乙兩人做買賣,約好了某年某月某日給錢,到時甲會想:“我若真的按時給錢,乙會認為我太老實,不精明,不如拖上幾天”。乙沒按時收到錢也不覺得意外:“反正就這個缺少信用的社會,拖幾天也沒關係,隻要不過分就行”。

再如老朋友久別重逢,老張說今天晚上到我家喝上幾杯;老李說沒空,別客氣;老張一定不肯,老李推辭不掉,最後一言為定。可到了晚上,老李若當真前往,老張骨子裏頭就會講小李子太天真,我不過是順便說句客氣話罷了。

人們對信用的認知和期許到了這種地步,整個社會還能有多少信用可言呢?今日不講信用早已不是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一個地區的事,而是一場遍布全社會的瘟疫,政府、媒體、學校、醫院、形形色色的企事業單位,有多少能做到誠信無欺?在亞布力舉行的中國企業家2002年年會上,企業家們最為關注的十件大事中就有一條是關於社會信用製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國企業家們普遍認為:信用問題日已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政府應大力促進社會信用信息的披露和流動,加大對破壞信用製度的懲罰力度。

由此看來,現在應該是我們在社會信用製度上有所作為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