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中國企業之偏見(2)(2 / 2)

由此,我想到了海爾的SBU即策略事業單位。海爾借用它使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競爭主體,這是一種新型的組織管理模式,主張打破企業發展原有的平衡,形成有序的非平衡結構和人人經營自己公司的市場鏈的流程。海爾將企業的一張財務報表轉化為三萬張財務報表,把分散報表變成每個員工每天的經營報表,員工的子卡與海爾整個企業的母卡,從預算到結果保持一致,這樣每個員工都要為自己每天每月每年的業績算一筆帳,每個員工的收入都直接與自己的業績掛鉤,員工為企業創造市場、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也體現了自身的價值。內部員工相互之間的關係不僅是同事關係和上下級關係,更是市場關係,每個人都必須對他們的市場目標負責,因為那裏維係著他的生活質量。

我堅信能看到外部市場的競爭機製對內部管理同樣適用的人決不會隻限於我的朋友和海爾,一定會大有人在,但為什麼唯獨隻有海爾企業能真正把它付諸於行動,去成就一番大業呢?這大概要追溯到老祖宗主張的和氣生財價值觀。老祖宗認為:買賣雙方要講和,同行之間要講和,老板和夥計之間更要講和,夥計於夥計之間也要講和,隻有裏裏外外做到和睦共處、和衷共濟、和風細雨才能同心同德人常在,不盡財源滾滾來。

誠然,我不否認和氣對生財的必要性,事實上,如果一家企業內外不能擁有起碼的和平,總是爭得不可開交、不共戴天,那就談不上生財,甚至連基本的生存都不能繼續。但我認為和氣生財的和氣是有條件得的和氣,要建立在公平競爭、弘揚自我的基礎上;企業生存發展所需要的和氣應是健康向上的和氣,積極奮鬥的和氣,而不是為和氣而和氣,更不要庸俗的和氣,犧牲公平競爭的和氣,掩蓋矛盾的和氣,麵和心不和的和氣。

很可惜,眾多中國新興企業恰恰是把自己迷失在那種本末倒置、壓抑人性、虛偽冷酷、散發著腐朽氣息的一團和氣裏,為了不撕破籠罩在親朋故交臉上的一層和氣麵紗,竟放棄了對企業前途至關重要的公平競爭。

9、無奸不商

“奸”在中國字典裏絕對不含絲毫的褒義,沒有哪個單位與個人敢於公然用含有“奸”的詞來炫耀自己,標榜自己。但盡管如此,一定有不少的中國新興企業老板私下裏喜歡聽到別人稱他為奸商。因為中國曆來有無奸不商的說法,奸是商的代名詞,奸而後商,不奸的人是無資格經商的。換言之,老奸巨滑的商人也是卓越不凡的商人、聰明的商人。誰不願意背後被人視為聰明的,多財善賈長袖善舞的成功人士呢?別人呼我為奸商,弦外之音就是欣賞和讚歎我的聰明,感覺自然會爽透了。

無奸不商在中國社會的長期存在至少有三點起因:

一是在遙遠的古代交通不發達,信息傳遞範圍狹窄,人員流動性小。一個上當受騙的買家與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賣家,一輩子難以碰到第二次,騙一次是一次,奸商無須擔心受騙的買家會找上門來索賠,會到大庭廣眾之下去損壞奸商的名譽,上公堂去討回公道。

二是合理的商業利潤被看作不道德。甲和乙是左鄰右舍,甲是小商小販,甲經銷的鹽巴成本為一元/斤。如果甲賣給乙1.2元/斤,乙知道後就會生甲的氣,指責甲黑心不講義氣,所以,甲為了賺錢隻得在乙麵前賭咒發誓,指天劃日地說成本是1.2元/斤,自己是保本的買賣。

三是買賣嚴重不同心。買賣雙方的利益根本對立,賣的人越貴越好,巴不得生鐵賣出黃金的價,買的人越便宜越好頂好是不要錢還得賠笑臉。

現代市場社會早已是時過境遷,信息渠道暢通,法製日益完備。企業任何一個欺詐顧客、愚弄消費者的行為都可能令企業名譽掃地,身敗名裂。尤其是品牌企業,規模企業,名列前茅的企業,爬得高者一不小心摔下去也跌得重。消費者、顧客對企業賺取合理利潤的要求能充分理解,隻希望不要謀求高額壟斷利潤、暴利就行。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光明正大的渠道取得豐厚的回報,用不著躲躲閃閃,羞羞答答。買賣雙方能夠互惠互利,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對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企業視顧客為上帝,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贏得顧客的青睞;顧客也忠誠於企業,做企業的鐵杆買家,大量購買,反複購買。

由此現代市場社會,企業如果仍以無奸不商的心態去從事經營,雖然在眼前的一城一池一兵一卒上也許獲得了一點蠅頭小利,但千萬別沾沾自喜。要知道當企業運用類似的小奸小智慧得心應手、酣暢淋漓之日,也是企業被顧客拋棄之時。到那時,企業正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