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無形資本擴張的實證分析(2 / 3)

二、日本企業利用專利技術打壓中國企業

在中國加入WTO後,中日專利糾紛頻頻出現。東芝、日立、三菱等6C聯盟成員於2002年5月與中國電子音響工業協會達成協議,確定向國內DVD企業收取專利費。至今國外七大DVD廠商已經從中國外銷DVD播放機中收取了30億元人民幣的專利費,對中國DVD廠商造成重創,降低了中國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不僅如此,日本還可能對中國的數碼相機收取專利費。日本貿易振興會北京中心知識產權室室長日高賢治說:“不能因為拿到DVD的專利使用費就高枕無憂,數碼相機的專利問題馬上就會白熱化,日本製造商知識產權戰略能否成功將接受考驗。”中國是亞洲最大的,而且是增長最快的數碼相機市場。日本企業希望能夠像DVD一樣,對數碼相機征收專利使用費,從而能從中國國內數碼相機產業的快速發展中獲利;同時也為將來在中國直接投資設廠,占領中國數碼相機市場做準備。日本官方對此持鼓勵態度。日本貿易振興會編的“仿製品手冊”中國部分涵蓋了如何應對專利侵權、中國的工業所有權政策、如何借助中國行政機關維權等。網上可供下載的文件有133頁之多。打開日本幾大著名財經網站,幾乎眾口一詞地將日本企業描繪成專利問題的受害者,以尋求國際輿論的支持,為自己利用專利技術打壓中國企業尋找借口。日本企業則各盡其能,開展了在中國的所謂“打假”行動。本田公司認為中國產的摩托車侵犯了其設計專利,便與仿製品廠家成立了合資公司,與中國企業分割利潤。佳能公司也是一家被認為打假卓有成效的日本企業。2002年,佳能公司將法務部門遷至北京,一年間在亞洲地區“打假”140起,幾乎都涉及中國的工廠。據統計,日本2002年在中國的專利申請總量達到了13736件,占整個國外申請總量的1/3以上。日本一方麵對中國的侵權現象誇大其詞;另一方麵積極搶奪專利。背後有其經濟目的,即通過專利優勢和收取專利費占領中國市場,並獲得高額利潤。日本政府專門成立了由小泉親自率領的知識產權部,鬆下、索尼等大企業都已加入其中,還在北京成立知識產權調查處。隨著中國加入WTO,日本政府和企業進一步以知識產權為武器,以達到爭奪市場的最終目的。對中國企業不利的是,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中國國內的企業似乎都還沒有做好準備,以應付國外企業的專利圍剿和打壓,更談不上反擊了。麵對這種局麵,國內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學者們也紛紛發表高見,政府也已經引起一定的重視,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看見中國企業也可以憑借自己的無形資本收取費用和占領市場,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三、湯姆遜公司要求中國彩電支付專利費

從2001年下半年起,湯姆遜公司要求中國彩電企業同其簽署協議,支付外銷彩電產品使用其擁有的彩電專利技術的費用,並向中國彩電企業提供了其擬訂的有關協議書文本,其中涉及專利約20項,收費時段暫定從2001~2005年。湯姆遜提出收取專利技術費涉及三個檔次:小於20英寸的電視每台0.7美元,20~25英寸的每台1美元,25英寸以上的每台1.2美元。目前湯姆遜在中國國內隻對數字彩電的專利進行了申請,由於專利征收是以銷售所在國的專利保護為依據,湯姆遜目前征收的隻能是我國出口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彩電。目前中國彩電年出口量約1000萬台,以前是以小屏幕彩電出口為主,而近年大屏幕彩電出口份額也呈上升趨勢。法國湯姆遜公司是目前歐洲主要的彩電供應商,它對中國彩電專利侵權的起訴,使中國彩電企業再次受阻於歐洲市場的大門口。那麼,湯姆遜公司對中國彩電企業提起訴訟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中國彩電問題專家董雲庭教授認為,這次湯姆遜公司對中國彩電產品提出專利侵權實際上是歐盟對華反傾銷的再延續。歐盟企業所做的一切無非是要抵製中國彩電產品進入當地市場,以此來保護歐盟企業的利益。尤其是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彩電產品在歐盟市場上態勢發展非常迅猛,它們當然會采取保護措施。對此,歐洲的一家知名消費電子企業的老總也不得不承認,在這個問題上,歐盟還是比較傾向於自己企業的利益。幾乎就在同時,歐盟又啟動了新一輪的對華彩電反傾銷調查計劃,中國通過15年的反傾銷談判取得的在歐盟市場的配額又岌岌可危,換句話說,2002年9月,中國企業取得的40萬台的配額數隨時都可能因為反傾銷調查而灰飛煙滅。顯而易見的是,歐盟在這個問題上已經加了一道雙保險:技術壁壘和更直接的貿易壁壘,對於中國企業而言,要邁過哪一道坎都不會是一件輕鬆的事。即便是贏了官司,但卻可能輸掉市場,而這恰恰是歐盟企業所願意見到的。除此之外,湯姆遜公司對中國彩電企業提起訴訟,絕對不隻滿足於小小的專利費,可能還有自己更深的戰略企圖——一旦中國企業承認侵權,實際上就承認了其在整個產業鏈的位置,湯姆遜公司就可以提出要求,和中國彩電企業合資,共同占領中國彩電市場和分享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