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班子,是解決公司治理結構層次的問題,解決企業高層核心團隊的問題,從治理結構上保證有一個意誌統一的領導核心。聯想成立初期,中國企業生存的環境是很困難的。而在20世紀90年代,環境逐漸變好,但企業之間的競爭大大加劇了。在這種複雜的情況下,聯想之所以能一直高速發展,它的真正核心競爭力就是因為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有製定正確戰略的能力,能培養出一支很好的隊伍。
“奔日子”的人才適合創業
寧可冒著風險,也願意向前衝,這些就是“奔日子”的人。
人通常分兩種:一種是“過日子”的人,一種是“奔日子”的人。出於自己和家庭的考慮,努力過更好的生活,實現一些目標後,按部就班過日子,享受家庭的樂趣,這是所謂“過日子”。
還有一些人,寧可冒著風險,也願意向前衝,尋求更大的人生價值,這些就是“奔日子”的人。當年我就覺得自己是“奔日子”的人,有了這個想法,再回想自己之前40年的沉悶生活,就覺得更憋屈,當時的體製隻要有一點縫隙,我就要堅決地鑽出來,自己創業。
——2013年6月柳傳誌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
背景分析
在柳傳誌的認知裏,人大概分兩種,一種是“過日子”的人,一種是“奔日子”的人。
“過日子”的人有一顆平常心,聽天由命,順其自然,安於現狀,不怕平淡,不奢求大富大貴,一日三餐,按部就班,衣食住行,有條不紊,悠然自得。隻要小日子過得去,他們也就心滿意足了。
“奔日子”的人,有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有堅定的信心、明確的目標,不達目的不罷休。達到目的後,他們又會向著更高的目標奮進。
“奔日子”和“過日子”相比,奔日子的風險更大,但是奔日子有可能帶來更大的成就,可以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
柳傳誌將自己歸屬為“奔日子”的人,他記得女兒柳青在7歲時曾經問他這樣一個問題:“爸爸,你是想做大樹還是小草?”柳傳誌當時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要做大樹,而且,隻做大樹。” 在他看來,不往上奔就是草,奔日子的就是樹。
縱觀柳傳誌近30年的商海沉浮,他之所以能將聯想從啟動資金僅20萬元的小公司做到如今全球最大的個人PC生產廠商,他那種“奔日子”的人生態度可謂功不可沒。正如柳傳誌自己所說:“我是1984年從中國科學院下海的,那時候創業俗稱為“下海”。當時我40歲,到現在已經接近30年。這30年來,聯想取得了一些成績。思考過後,我想談一談取得這個成績的一點原因。我想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一點原因一定是取得這個成績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而我講的都是我的切身感受,未必適用於大家,但是可以提供給大家思考或批判。這點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我不斷地提高我的人生追求目標。”不斷提高人生目標,正是“奔日子”的表現。
柳傳誌自己曾在多個場合談到自己創業是因為“憋得不行”,他說:“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大學畢業正趕上‘文革’,有精力不知道幹什麼好,想做什麼都做不了,心裏非常憤懣。突然來了個機會,特別想做事。科學院有些公司的總經理回首過去,總喜歡講他們從前在科研上都多有成就,是領導硬讓他們改行。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
1984年,柳傳誌已經40歲,他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外部設備研究室做了13年磁記錄電路的研究,也得過好幾個獎,但他沒有任何成就感可言,隻因為他發現自己辛苦研究出來的技術大部分都是沒什麼用的。尤其是當他接觸到國外的東西,發現自己所做的東西和國外差得太遠,這直接刺激了他的上進心,使得他堅決地想從科學院的研究工作中跳出來,做點能夠把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事情。所以,在改革開放的機會到來的時候,柳傳誌義不容辭地表示自己願意創業,帶著計算所給的20萬元人民幣的啟動資金和10個同樣“奔日子”的人,開始了聯想的征程:企業從小到大,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從單一IT領域到多元化,再到大型綜合企業。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2012畢業典禮上,柳傳誌麵對台下的年輕人,語重心長地說道:“其實在咱們國家,真正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應該是‘奔日子’的人,盡管奔不好的話可能比‘過日子’的人摔得更疼。如果想成功創業,想成為更大的企業家,創業者就要不停地拔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符合‘奔日子’的人的這種理想的特質。”
拓展透析
和柳傳誌一樣,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也是一個“奔日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