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恩威並施,獎罰有度在當今商界早已經被管理者廣為采納,國內外都是如此。這種方法無非是把握住了人的好榮譽,滿足自尊心等人性特點。美國一家大規模電子公司在這方麵曾成功作出過令人不敢奢望的事。
美國一家規模較大的電子工廠,在決定設計新產品時,曾經聘請了七十五位設計工程師協助。
工廠向他們征求有關設計方麵的創意與意見,並講明事後給他們的報酬:贈送他們希望訂閱的兩種一年的專業雜誌。
這些人都是高薪的工程師,以這麼微薄的條件作為報酬,他們願不願參與這個工作呢?這的確是令人不敢奢望的事。沒想到,同意參與的工程師居然多達八成。不僅如此,他們還積極使用那個新開發的產品,並且運用他們的影響力推薦那個商品。
對他們而言,這項工作簡直形同白幹,為什麼願意這麼賣力協助呢?最大的原因是,受聘之事使他們的自尊心獲得滿足。
全美設計師何止萬人。在眾多設計工程師中自己居然被選上,這種“眾中擇”的事實便使他們產生了優越感。其次,自己能參與這項劃時代新產品的設計,也使他們感到莫大的驕傲。
這個例子不難知道,自尊獲得滿足時,即使報酬極少,付出與收入差距極大,也會樂意承辦或接受——這是人類心理特點之一,同時這也是獎罰有度的魅力所在。
在我們的周圍也可以找到不少類似的例子。譬如:
大學畢業後留在研究室服務的人,他們的收入與那些進入一般企業服務的同學相比少了幾倍。即使如此,他們仍能安於微薄的月薪,是由於他們居於學術領導者的榮耀感而致。
某些食品公司有一種請家庭主婦當“新產品試用報告員”(MONITOR)的慣例。被選上的家庭主婦,大都喜出望外,即便暫時放下收入豐厚的兼職工作,隻領車馬費與微薄的禮品,也無不興高采烈地出席MONITOR會議。
當然,這些人對“什麼”感到榮耀,或是這份榮耀能夠換得多少報酬,是因人而異的,對某些人而言,獎狀是一文不值的東西,但是對某些人而言,即使捐獻巨額的金錢去換取一張獎狀,也覺得很有價值。換言之,榮耀感這個“東西”並沒有所謂的“價格標準”,正因為榮耀、自尊是無價的,才會隨著各自的價值觀,把它的“價格”定到由零到無限大。
一個人隻要榮耀心、自尊心獲得滿足,沒有報酬或報酬極少的工作,也不會使他覺得不劃算,反而高興而更加賣力。領導者就應該抓住人的這一心理特點,對自己的下屬進行批評或表揚時要鬆弛有度,這樣才有利於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和滿足他們的榮耀心,從而激發出他們的潛力,為公司作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