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治理中國企業病症最好的藥
包括你的企業,中國本土企業存在著很多病症:領導很多,敢於負責的不多;製度很多,能夠產生管理效果的不多;組織結構層次很多,能夠促進信息暢通的不多;會議很多,真正發揮群體智慧切實解決問題的不多;被要求加班的員工多,能夠高效工作的不多;工作計劃製定的很多,能夠被不打折扣完成的不多;目標很多,能夠被實現的不多;企業招聘的人很多,能夠對企業忠誠的不多……
很多管理者對這些病症心知肚明,也很著急。於是,他們就急不可待地向國際一流企業尋求藥方:學習他們的管理製度,模仿他們的管控模式,移植他們的企業文化。但是,他們很快就會發現,西方經驗在中國水土不服,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是加重了病情,在企業的病症上又多了一條:學習西方經驗的企業多,真正獲得妙方的不多。
西方經驗在中國水土不服是有原因。我們先來分析這些病症產生的根源:敢於負責的管理者不多,是因為中國人自古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各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產生管理效果的製度不多是因為這些製度未被嚴格執行,其根源在於中國人自古是人情大於製度,凡事從人情出發,使製度成了擺設;不能發揮出群體智慧,是因為中國人一直有官本位思想,領導喜歡一個人說了算;對企業忠誠的不多,是因為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在很多人眼裏,物質利益高於一切,誠信精神在喪失……
用西方的舶來品來解決中國企業的這些病症,顯然是行不通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是這些病症產生的土壤,這就需要必須用中國式方式來解決。什麼是中國式方式?那就是用《論語》來治理企業。北宋開國丞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他的意思是說,隻要讀懂《論語》的一半意思,就能很好的治理天下了。一個企業遠沒有一個國家的事多。治理企業可能連半部《論語》都用不到。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為曆朝曆代皇家所推崇,中國人曆來以踐行《論語》標準為君子之風範。《論語》在中國文化中的正統地位,為管理者解除本土企業病症提供了強大的支點。《論語》提倡仁,這要求管理者關愛員工,從而使企業組織上下同欲,勁往一處使;《論語》提倡義,這要求企業或個人取財有道,從而使企業組織多了許多浩然正氣;《論語》提倡禮,這要求企業管理要依據製度,從而使企業紀律嚴明;《論語》提倡智,這要求員工要創新工作,從而使企業運營更為高效;《論語》提倡信,這要求企業要誠信為本,從而使企業獲得強大的信譽。
正如皇明太陽能董事長黃鳴所說:企業管理中的一切要求和準則,都可以從《論語》裏找到依據。《論語》是治理中國企業病症最好的藥。通過實行《論語》式管理這個藥方,將會使企業達到管理的最高境界:和諧。企業的管理和諧不僅體現在員工的身心和諧,還體現在企業內部各項機製以及人際關係的和諧,更體現在企業發展與社會責任的和諧。
實現管理和諧是企業獲得快速發展的根基。在現在商業社會裏,隻要保持企業和諧,企業才能內有動力,外能逢源,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攻城拔寨,獲得發展空間。而達到這一切,就需要《論語》精神在企業管理中的充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