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紀是一個隻有初中學曆的農民,二十幾年的拚搏,他從河南新鄉農村一直闖蕩到了大上海,在中國防腐業大顯身手,成為了身家過億的企業家,帶領長垣人將防腐業發展成為新興產業,並帶出100多個百萬富翁;二十幾年的拚搏,他完美地演繹了“鯉魚躍龍門”,還成了上海同濟大學的兼職教授。
盯上防腐業的市場缺口
1955年,張新紀出生在長垣縣苗寨鄉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迫於生計,他初中畢業後就帶領家鄉的幾個夥伴出外闖蕩,在山西、陝西等地從事縫汽車篷布、刷油漆等防腐防水行業的初期業務。1981年,在外闖蕩多年的張新紀告別了信息閉塞的北方,來到了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由於有了一定的施工經驗,他很快就承攬到了廣東大寶山礦索道的防腐業務。憑著河南人吃苦耐勞、敢拚敢闖的精神,他帶領六七個工人,用90天完成了這個工程,賺了9萬元。這也是他賺取的人生的第一桶金。
1983年7月,張新紀從一份調研報告中得知,全世界每年因金屬腐蝕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9000多億美元,中國的損失為260多億美元。中國的防腐業每年有260多億美元的市場缺口,這深深地吸引了張新紀。想到自己的家鄉有做防腐工程的傳統,他決定涉足這一領域的生意。
於是,張新紀從家鄉招收了幾十名有一定業務基礎的農民,組建了自己的施工隊伍,相繼承接了廣東北江大橋、西江大橋、陽春石碌銅礦、韶關鋼鐵廠等項目的防腐工程,開始了商人生涯。
闖蕩上海灘
1985年,敢闖敢幹的張新紀把目光轉向大上海。他認為,在上海站穩了腳跟,就等於在中國防腐業有了一席之地。
要在上海立足,談何容易。到了上海,張新紀首先選擇了寶鋼。然而,一支名不見經傳的施工隊,要想從寶鋼承攬工程,簡直是難於上青天。無奈,他就從冶金部第十三公司手裏接一些二手活,從幾百元、上千元的小工程做起。不論工程大小,他都嚴格按照圖紙施工,嚴把質量關。
功夫不負有心人。取得寶鋼的信任後,張新紀很快就拿到了寶鋼空分塔工程防腐施工證。空分塔工程事關重大,是寶鋼廠的咽喉工程,幹好了可以“鯉魚躍龍門”,萬一幹不好,不僅會丟河南人的臉麵,今後自己也很難在上海立足。
張新紀深感責任重大,他帶領隊伍日夜奮戰,終於圓滿完成了任務。工程結束後,寶鋼聯合上海防腐協會一起召開了驗收會,並邀請中國防腐業的泰鬥石聲泰等專家參加。會上,專家們充分肯定了空分塔防腐工程的質量。隨後,上海的很多單位都主動和張新紀聯係,要把防腐工程交給他做。張新紀趁勢承攬了上海吳涇氯堿總廠、寶鋼氯堿總廠、電廠、煉油廠、煤氣公司的防腐工程,並憑著企業的綜合實力和良好形象,在上海南浦大橋、楊浦大橋、東方明珠電視塔、石洞口電廠、浦東機場等重點工程的招標中接連中標。一時間,河南防腐團隊聲名鵲起,張新紀威震上海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