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來,我國教育管理學著作的出版大致有三個小高潮。第一個高潮是20世紀80年代初,據肖宗六先生統計,這個時期的著作有北京教育學院編寫的《教育管理學》,太原教育學院的《中學管理》,黑龍江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學校管理學》,華東七省市教育學院的《學校管理學基礎》,東北師大教育係的《普通學校管理學》,安徽的《中學管理》,遼寧教育學院的《學校管理學》,福建莆田地區教師進修學院的《學校領導與管理》,河南教育學院的《學校管理學》,廣東教育學院的《學校管理》,以及齊亮祖的《普通學校管理學》和鄧品珊等編著的《現代普通教育管理學》。這個時期的著作屬於開創性的,基本以學校管理的實踐為線索,結合實際闡述了學校管理各個領域的問題,它們的出版適應了這個時期教育事業恢複和發展的需要。第二個高潮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和中期,相對於第一個時期,這個時期的著作更係統也更理論化了,主要著作有張濟正和吳秀娟的《學校管理學導論》、肖宗六的《學校管理學》、陳孝彬的《教育管理學》、張複荃的《現代教育管理學》、劉文修的《教育管理學》、肖宗六和賀樂凡主編的《中國教育行政學》、安文鑄的《現代教育管理學引論》、薛天祥的《高等教育管理學》以及黃雲龍的《現代教育管理學》等。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前兩個時期教育管理學著作主要是麵向師範院校的教學,服務於校長培訓需要,內容大致以大而全的教育管理總論或學校管理總論為主,內容框架大致相同,大多是這方麵基礎知識和技能的介紹。第二個時期的例外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出版的李小融和魏龍渝的《教學評價》和張玉田的《學校教育評價》,它們是對學校管理過程反饋環節的闡釋。
20世紀90年代後期到目前為止,是教育管理學著作出版的第三個高潮時期。這個時期的著作除了部分延續前兩個階段的全麵性特點外,又出現了理論上深化和體係化(比如孫綿濤主編的《教育行政學概論》、李保強的《學校管理理論研究》、黃葳的《教育管理學——概念與理論》、馮大鳴的《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圖景》),以及內容體係的自由化(例如高洪源、劉淑蘭主編的《廟算之道》)和少量內容上的分化(如孫玉潔的《中學班級管理理論與實務》、張楚廷的《校長學概論》、張新平的《教育行政組織的發展與創新》、季蘋的《學校管理診斷》等)。對這種內容上分化或專門化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是西方國家教育管理譯叢的大量湧現,我們可以例舉出重慶大學出版社“學校管理新趨向譯叢”的《校長論》、《學校經營管理》、《學校與社區關係》和《教育人力資源管理》;華東師大出版社“影響力教育理論叢書”的《教育組織行為學》和《課堂管理技巧》;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管理前沿譯叢”的《領導合作型學校》和《以問題為本的學習在領導發展中的作用》;江蘇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學精品教材譯叢”的《教育管理——基於問題的方法》等。可惜的是,由國內學者撰寫的細分性專著中,類似的具有獨立研究性的作品尚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