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善用衡量得失的領導人才
常言說得好:“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由此可見,一位領導者在推動一項新的計劃時,一定要征求部屬的意見,留意各方麵的批評,因為那些批評,很可能就是推動這項計劃成敗的關鍵。就是治病的“良藥”。
部屬給予君主誠懇的諫言,比上戰場衝鋒陷陣還有價值。
堀秀政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曾經輔佐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個霸主。當時的人都稱讚他是國家的棟梁。有一天,在領地的城牆附近發現有人豎立了一麵木牌,上麵列舉著三十多條秀政的政治過失。家臣們商量之後,決定把那麵木牌拿給秀政看,並且非常憤怒地說:“豎立這塊木牌的人,實在太可惡了,應該逮捕並嚴厲處罰。”
秀政把木牌上所寫的“罪證”,仔細地讀過之後,馬上穿好衣服,洗洗手,漱口,並用很恭敬的態度,把木牌舉起來說:“有人肯這樣嚴格地指正我,實在太難得了,我應該把它看成上天的賜予。並當做傳家之寶,好好收藏。”於是,把木牌用一隻精美的袋子包起來,然後再裝進箱子裏,並召集家臣幕僚,將木牌上所列舉的過失,詳細檢討,從此秀政的政績更加輝煌了。
稱讚固可使人著迷,但也足以害人!它正如混著蜜糖的毒酒,是為被判處死刑的人準備的。
——[蘇]高爾基常言說得好:“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由此可見,一位領導者在推動一項新的計劃時,一定要征求部屬的意見,留意各方麵的批評,因為那些批評很可能就是推動這項計劃成敗的關鍵。就是治病的“良藥”。因此不要隻注重讚美的言語,因為那對“使事情做到更完美”的目標,是毫無幫助的。
一般說來,人都喜歡聽華麗的言詞,對於批評,是不容易接受的,所以部屬為了討好上司,往往隻講好話,因此領導者就很難聽到部屬真正的意見了。一個經營者若不明了自己在什麼地方有過錯、什麼地方需要改進時,就應該多多鼓勵部屬提出批評,並聽取部屬的意見,虛心接受,這才是一位領導者所應具備的條件。
德川家康常說:“一位好的部屬給予君主誠懇的諫言,比上戰場衝鋒陷陣還有價值。”在古時,武士們在沙場建功,雖然是最高的榮譽,但是對領導者誠摯的諫言,則更是難能可貴。例如,唐朝時魏征,對李世民前後上諫300多次,李世民非常尊重他,並采納了他的意見,終於成為一代名君,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麵。
感激的心情能使你去珍惜一塊鐵片。尤其是經營者,必須時時保持感激之心。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親鸞和尚都是一位道行高深的出家人,而惟一的弱點是,對於世間的俗務、愛恨,始終無法釋懷,所以他自稱“癡愚的親鸞”。
親鸞和尚常常勸告世人說:“要依佛的大慈大悲來救世:並要有發自內心的感恩與感激。”
人是群居的動物,沒有一個人能離開人群而獨自生活,所以對周圍的每一個人都要心存感激。雖然說天地之間蘊藏著無限製的資源,可以供養人類,但仍需群策群力,才能開發運用。而群體秩序的維護就是有賴於每個人的善意聯係,如此,個人的生活,才能獲得保障,而整個人群的生命,也才能維護。
如果一個人能體會到大自然對人的恩惠,並了解個人是要由許多人的保護而生存的,就自然會產生恩激圖報的心意了。一個人要有這種心情,做事才會有目標,也才會充滿信心和活力,而自然產生意想不到的效率。
譬如,當我們以可有可無的心情去接受一件贈禮時,這東西可能就變得一文不值了。但如果我們心懷感激地接受,那麼不論它的價值再微簿,也會覺得十分珍貴的。有一句俗話說:“替豬戴上珍珠項鏈”,這句話正說明了在“無用”的觀點上,明珠也會變得不值一文的;可是若以感激的心去接受,就算是一塊鐵片,也會珍惜的。
人與人之間如果維持目前冷漠的態度,事實上就會覺得悲觀,事事不滿意,同時也會在無意中傷害別人。但如果我們心存感激地去麵對萬事萬物,就不難發現眼前所呈現的是一片光明,開朗的景象;心中充滿了喜悅,自然能愉快地與別人和諧的相處了。
所以一位領導人如果時時保持感激的心,會促使整個工作環境,無論在物質條件或精神條件上,都有豐碩的收獲和提升。
有時頌揚會被拋擲在無用之地;更有時候頌揚反而會激起疑心,甚至惹人討厭,這是因為懂得頌揚而沒有掌握頌揚的處世藝術的緣故。
——[美]卡耐基分層負責是提高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豐臣秀吉年輕時,曾在織田信長的手下做事。青州城的城牆曾經有一次倒塌了大約六百英尺,工人們花二十多天,還沒修好。信長對工程進度的緩慢,非常生氣,就說:“現在正處於戰亂時期,不知道敵人什麼時候會進攻,一道城牆修了那麼久還沒有竣工,是多麼危險的事。”
於是就派秀吉去做負責修理城牆的工程官。秀吉接受任務以後,首先把雜亂無章的工程步驟重新規劃,然後把六百英尺的城牆分成十段,每段六十英尺,又將全部工人也分成十組,每組派遣一個工頭帶領,采用競賽的方式,分別做自己的工程,結果不到三天,城牆就修複竣工了。他用的就是分層負責的責任製,所以才使工作效率提高數十倍;信長因此相當常識他的才幹,所以秀吉很快就被擢升重任。
鬆下先生認為企業的經營,在劃分各部門的工作時,也應該采取和秀吉同樣的辦法。如果把許多人聚集在一起做同樣的事情,感覺上似乎人手很足,而結果卻是人力和時間的浪費,責任也無法追究。應該把一項大工程分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指派專門負責的人督導,並利用人類爭強好勝的天性,就容易激發人們的幹勁,以便能在短期內完成工作。
一個領導者應該認識到,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個人如果做能力以上的工作,就容易遭到失敗。為了避免能力發揮上的缺點,就應該分層負責,這才是提高工作效率最科學的方法。
在這工商業蓬勃發展的社會中,公司合並經營的情形很多,有的進展順利,有的甚至因而導致破產。把一個大型企業分成幾家子公司來個別經營,成功的例子很多,應該是一個可行的好方法。
對事物價值的判斷,往往是有不足的一麵。身為一個有見識的領導者,客觀衡量事物,有時甚至還包括自己不可妥協的原則。
源賴朝在伊豆地方起兵爭奪天下,被打敗之後,逃亡到房總,繼續號召百姓響應起義。那時有一位貴族富家在金錢上支持他,也有許多勇士慕名投效,所以不久之後,他又擁有一支可觀的武力,因此決定再次出山,爭奪天下,可是,在原定起兵的那一天,約好要來效命的上總介廣常卻違約沒來,不得已,源賴朝隻好帶著勉強湊齊的幾千人出發了。
可是就在大軍開拔的時候,廣常帶著兩萬大軍趕到了,他所帶來的兵力總人數超過源賴朝的幾倍,源賴朝的部下看見大股的援軍,軍心大振,就歡呼起來,源賴朝不但不高興,甚至露出不歡迎的態度。當他一看見廣常時,就很不客氣地說:“身為武士,怎能失信?既已失信,還來幹什麼?”
源賴朝的部下看見情勢這麼火爆,都很吃驚,並紛紛出麵打圓場,有的替廣常說情,有的拚命解釋遲到理由,但源賴朝始終不肯原諒廣常。廣常也覺得很委屈,並產生了想帶部隊去投靠源賴朝的敵人平家的想法。可是後來仔細一想,自己確實是失信在先,同時也佩服源賴朝堅守原則的正直人性,所以就很內疚地懇求原諒,發誓終身為源賴朝效命。
人們往往自以為很“科學”,常以表麵的現象,來判斷事物的價值,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事物價值的判斷是多方麵的。領導者應該從內在外在等條件,廣泛考慮,客觀衡量,才能得到正確答案。這一點,有時候還包括自己不可妥協的原則。隻有做到這樣的地步,才能算是一位有見識的人。
對美的事物作似是而非的讚頌,這無異於侮辱。
——[法]安格爾領導者必須靠大家提出的合理建議,作為警惕自己的標準,防止自己做錯事。
名劍道家宮本武藏在豐前小倉隱居時,有一位武士來求見。武藏和他會麵,並且靜靜地聽他說完對劍術的心得後,稱讚道:“你的劍法很好,隨便到哪一個國家去,都可以擔當教練的職務。”
接著,那位武士從腰間拔出自己的木劍給武藏看,說:“我周遊列國這些年,就是靠這把木劍把前來挑戰的人,一個個擊敗了。”可是武藏卻露出懷疑的神色,並問道:“可能嗎?就憑你那幾下功夫,就輕易和人比劃,也未免太不自量力了。”
說完,叫家裏的侍童拿一粒米飯粘在額頭上,取出長劍,隻見刀光一閃就把飯粒切成兩半,而且還沒有傷到皮膚。他用劍尖粘著飯粒,遞到那位武士的麵前,問:“你能做到嗎?”武士說:“很慚愧,我不行。”武藏說:“像我能做到這種程度,都沒有必勝的把握,我勸你也別再和人比劍了。假使再碰見有人向你挑戰,最好趕快避開,這樣才稱得上是一位精通兵法的武術家。”
宮本武藏一生中經過六十多次驚心動魄的比武,從來沒有遭遇失敗,除了他本身的劍術已經練到登峰造極外,最大的原因在於,他從不肯輕易和人比武,即使答應了,他也會非常謹慎地與對手交戰,隻有這樣才能長久立於不敗之地。
我們生活在這個大幹世界上,處處存在著意外和危機,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才能使自己安然渡過難關,粗心大意或自恃自己了不得,都會遭到失敗的。就好像兒子怕父親,學生怕老師,職員怕社長一樣,心裏一定要有所恐懼,才能使自己的行為步入正軌。否則,太過於任性胡為,不但容易失敗,有時還會傷害別人。
尤其是身為企業的經營者或最高負責人,沒有人能直接去責備他或提醒他,所以沒有謹慎恐懼的心理,就避免不了會做錯事。不過,領導者雖然沒有人直接牽製他,還是會被社會大眾批評的,所以領導人仍應該有所畏懼,了解這一點,對領導者是十分重要的。
領導者應客觀地判斷他人的意見,千萬不可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在武田信玄未死之前,武田氏的力量是當時各諸侯國所敬畏的,可是傳到武田勝賴時,逐漸沒落。因為他獨自對抗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聯軍,當戰前幾位老臣向他納諫時,他以祖先的信物拒絕了,結果在長筱會戰中全軍覆沒,不久,武田氏就被消滅了。
根據曆史記載,武田勝賴是一位比他父親信玄更勇敢善戰的將領,一生之中打過好幾場有名的勝仗。但最後竟然遭受這麼悲慘的下場,完全都是因為他太固執己見,不肯采納部下忠言所造成的。因此,企業的領導者,一定要采納多方麵的意見,借用他人的智慧,才能使企業財運亨通。
身為將領,想要順利推動某項政策或統馭部下,首先就應該謙虛地去聽取眾人的意見。一個人的智慧再高,到底比不上眾人的智慧。所以不肯采納別人意見的領導者,一意孤行,是得不到民心支持的。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博采眾長,萬事皆通。
咒詛使人振奮,讚美使人輕鬆。
——[英布萊克“千裏堤防,潰於蟻穴”而一張小便條的浪費,可能會形成公司經營危機的開始。
三菱電機公司的創始人岩崎太郎,有一次把某位高級幹部叫到他私人的住所去,交給他一張公司的便條紙寫的請假單,並斥責他說:“你到底在幹什麼?”那位高級幹部突然遭到嚴厲的斥責,完全不知所措,仔細看過字條後,才發現是自己前幾天所寫的一張請假單,而這張請假單是用公司的便條紙寫的。
這時岩崎太郎語氣更為惡劣地說:“你身為公司的高級幹部,都無法公私分明,浪費公司的便條紙寫私人的請假理由,究竟是什麼道理?我要嚴厲地處分你,”於是當場下令罰他減薪一年。這位幹部自己也知道犯了大錯,立刻就向岩崎太郎道歉,並且心甘情願地接受處罰,此後的工作態度變得更積極活躍。
這件事使人們感慨很深,因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如果隻因誤用了一張公司的便條紙,就必須接受減薪一年的處分,可能是太過分了。一般而言,如果現在發現這麼微不足道的過失,可能會看情形放過算了,頂多告誡他“以後要多加小心,或“以後不可以這樣”,把事情交代過去。
岩崎太郎能留意到每件細微的小事,且做適當的處理,使員工知道警覺而改善,他的細心,就是建立龐大的三菱財團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那位高級幹部,他能欣然接受處分,並且不改變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無疑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我們欽佩。同時還要注意的是,岩崎彌太郎若不是持有相當的原則和理由,而隻是挑剔部屬的小毛病,那麼這種小氣的作風必定會引起大家的反感。當時他完全基於公私分明的客觀原則,責備的主題是“公私不分”,而不是“浪費公司的一張紙”,這一點值得我們讚成。
就現在的領導方法來說,我們也知道,部屬犯了嚴重錯誤,上司才會嚴格糾正,如果隻是小缺點,提醒他也就夠了。到底是“嚴重錯誤”還是“小缺點”呢?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大的過失,往往是由一個不起眼小錯誤引起的。蟻穴雖小,但它能使千裏堤防崩潰。所以,一個公司領導,不但要顧全大局,還要著眼於小處。
問題是在於鼓勵和安撫絕不可姑息養奸,必須知道小錯誤也好,大過失也好,造成的原因都不外乎本人的意誌鬆懈,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錯誤。在一些被忽視的小錯誤和小失敗中,往往隱藏著經營上的巨大危機,而能不能從中悟出事情的嚴重性和關聯性,往往也正是企業成功和失敗的臨界點。
總而言之,拘泥小事而忽視大事當然不行,忽視小事而釀成大錯尤其不可。領導者要能因小見大,把大小失敗都當成經營上成敗的借鑒,才能使事業欣欣向榮。
君主的懲罰比神明的懲罰更嚴酷,而老百姓的懲罰可能會使當政者遭受被推翻的命運。
豐臣秀吉的軍師黑田如水輔佐秀吉得到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曾說:“君主的懲罰比神明的懲罰更嚴酷,但老百姓的懲罰則更甚於君主的懲罰。因為神明的懲罰可以用祈禱來免去;君主的懲罰往往也能因誠懇的道歉而得到赦免。可是,一個當政者如果遭受百姓的唾棄,不論祈禱或道歉,都沒有用,並且必將遭受被推翻的命運。孟子去:“民貴君輕”。唐太宗也曾說:“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這種道理。
善於作自我批評的人永遠受到信任,而好往自己臉上貼金的人是決不會受到信任的。
——[法]蒙田每個人的想法和判斷力都不相同,有的人能清楚地分辨某件事,而有的人則馬馬虎虎,得過且過。但如果是全體百姓共同的判定,就絕不會發生錯誤。因為“大家的眼光是亮的”。
如果行為正當,即使遭到一兩個人的惡意歪曲,仍然會被社會人士所接受。可是行為若不正當,且一兩個人會蓄意包庇你,卻絕不可能得到大家的寬容。況且,社會是由許多人所組成的,人民一旦憎恨君主,就很難再用其他的辦法來挽回。因為,假使是臣子觸怒了君主,當然有被處死的可能,但畢竟君主隻是一個人,還是有機會勸說他回心轉意,赦免過錯的。可是社會百姓的人數那麼多,錯誤的君主要一一向他們道歉,懇求原諒,就未免太難了。
西方諺語說:“人民的呼聲代表上帝的旨意。”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林肯也說:“長期欺騙一小部分人,是可以做到的,短期欺騙所有的人,也可能辦到,惟有長期欺騙所有的人,則是永遠不可能的事。”
總而言之,為人君者必須先得民心,坦率、誠懇地尊重老百姓的意見;如此,不但錯誤能減少,並且可由百姓的支持,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替自己的施政帶來莫大的便利。在企業經營上,領導者也應尊重部屬的意願,集全公司之智能,才能順利地推動公司業務的發展。
一個公司的領導者不要太看重眼前的利益,應該留意未來的展望。換句話說,就是要把眼光放遠一些。
明智光秀在本能寺突襲織田信長,織田信長一時不備,被攻破覆滅,使得明智光秀突然膨脹起來。那時豐臣秀吉也正在高鬆城和毛利元輝對峙,眼見局勢惡化,不得已,隻好派人去和毛利講和,然後帶著部隊,匆匆趕去和明智光秀決戰,為織田信長複仇。
可是正當豐臣秀吉撤退的時候,毛利的一些部將卻突然建議毛利,認為趁著豐臣秀吉退兵的時候,撕毀和約,從背後攻擊秀吉,必可一戰而勝。毛利被部屬說得也有些心動了。
可是副將小早川隆景卻堅持反對意見,他的看法是:“日本國內的戰亂已經持續了近百年,到最近才慢慢地有安定下來的局勢。加上豐臣秀吉的確是個了不起的英雄,織田信長遽然逝世,天下歸他所有,乃是自然的趨勢。假使毛利家違背講和的條件,而招來秀吉的怨恨,雖然可能得一時的利益,長期來看,卻相當不利。所以應該和秀吉和平共處,才能使國家安定永存,繁榮發展。”
他非常堅持自己的這個信念,不斷地遊說毛利,最後,他的忠誠果然感動了毛利,消除撕毀和約的歹念。不多久,豐臣秀吉果然一舉肖滅了明智光秀,統一天下,他非常感謝毛利信守承諾,所以送了厚禮來酬謝毛利家人和小早川隆景。
人們往往會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不能用遠大的眼光去觀察各種事物。當事情發生時,大家固然都知道要趕緊想辦法去處理,可是處理事情想要不發生錯誤,還是需要遠大的眼光,才能看出問題的症結。而提出適當的解決辦法。
有些人寧肯貪圖一時的便宜,而不計較未來的得失;有些人卻寧肯眼前吃虧,也要保證將來能得到實利。這兩種不同的決擇,隻有靠眼光是否遠大以及思考是否周密來決定。
隻有少數明智的人才願聽逆耳的忠言,而不願聽那些言不由衷的讚揚。
——[法]拉羅什夫科小早川隆景在臨死之時,曾經留下遺言,忠懇地勸諫毛利要從國家長治久安的遠大利益著眼,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不要貪圖眼前的小惠,鼠目寸光。可惜毛利充耳不聞,在關原會戰時被任命為西軍大將軍,結果戰敗,連國家都滅亡了。
由此可見領導者有高瞻遠矚的眼光,才能有始有終地處理好每一件事情。不但如此,領導者還要摒除私心。
在曆史的記載之中,明治維新時期,有許多誌士都能摒除私心,奮不顧身地為國盡忠,如西鄉隆盛就是這群誌士中最沒有私心的人。當時西鄉隆盛先生的聲望早已為萬人所景仰,他偉大的人格發散出一股強烈吸引力,使人人都想親近他。所以,以他的身份和道德人格來擔任會戰的總指揮,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可是為了求取大眾的齊心協力,他甘心以參議之尊被大村所差遣,如此更使大家敬佩他,而願向他看齊。如此一來,大家同心協力,終於贏得勝利。曆史家們早就認為,明治維新的成功,其實就是以西鄉隆盛為中心所策動出的一係列成功措施而帶來的成就。主要關鍵所在就是因為西鄉隆盛能秉持高尚的人格,摒除私念,才能完成偉大的功勳,被後世所景仰。
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愛惜、保護自己的名利。也正因如此,常常會為了自己的利害關係而感情用事,以至於判斷錯誤,造成失敗。所以,人絕對不能有私心,要能放棄自己的喜怒愛憎,客觀去判斷事情,才可坦然處事,以無比的信心和勇氣,把美德發揚光大。
當然,我們是無法和西鄉隆盛高潔的人格相比。但是,一旦身為領導者,在立場上就應先考慮到別人,再想到自己的利益;如能做到無私無我的境界,才會是個令人信服的領導者。
想了解人性的微妙,當然隻有設法和各類人多多接觸,累積各種經驗,最後見識自然成熟精辟。站在領導地位的人,原則上須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同時,以此作為基礎,以坦率的心情去領導部屬,洞察人心的微妙。須知道,古往今來無論是傑出的政治家或成功的領導者,都因為他們能洞察人性的本能,並利用其優缺點,導向自己所預期的目標;如此,不但事情能辦得順利,還能深得民心。
二依賴絕不敷衍的領導人才
一位領導者要說別人所不敢說的話。若隻想取悅大眾,反而會遭到失敗。
領導者不僅對部屬要嚴格要求,對於自己也不可放鬆。懲罰犯錯的部屬,雖然心裏會很難過,但一定要抑製私情,因為在嚴格的管理下,整個社團才有可能受益。
一位領導者要說別人所不敢說的話。若隻想取悅大眾反而會遭到失敗。
明治維新時,有一次支持天皇的官兵和支持幕府的彰義隊發生戰鬥。擔任官兵總指揮的是長州的大村益次郎。在這場戰鬥中,由於官兵的力量居於劣勢,所以軍方的首腦都希望和彰義隊議和。惟有大村認為一定能打勝仗,所以持相反意見。
愛聽好話的人易受誘惑。
——[美]威爾遜戰爭開始時,彰義隊的攻勢非常猛烈,官兵陷入苦戰,尤以黑門口的一場戰役最為慘烈,這時一名守黑門口的隊長來請求援助,但被大村拒絕。這位隊長很憤怒地說:“你不發兵,難道是叫我們去送死嗎?”大村回答說“對,我正是這個意思。”很快,這句話傳遍了整個守黑門口的軍營,大家都非常氣憤:“大村要我們去送死,我們偏不死。”結果人人視死如歸,大家都以必死的決心奮戰到底,最後終於擊退了敵人,保住了黑門口。
此外,大村在第二次征討長州時,對河邊躊躇不進的官兵咆哮說:“你們還不走,最好統統溺死算了。”這樣一麵大聲地斥責,一麵激勵部下,終於使全軍奮起,而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大村的話雖然很苛刻,但是在決定勝敗的生死關頭時,指揮官一味地附和士兵,結果絕不能鼓舞士氣,最後也不會獲得勝利的。
所以大村益次郎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者,從整個戰局來看,勝利全靠他巧妙的戰術運用,鼓舞士氣。但是從另一方麵來看,又何嚐不是由於他的作風嚴厲,使部下振奮,才得到勝利的戰果。
這個例子,固然是特殊的情況,但是對於企業而言,鬆下先生認為,領導者該說的話,就得要嚴厲地說出來。若想取悅大眾,畏縮不前,也許能得到一時的好感。但如果因此而人心鬆弛,而後會誤了大局。
美國總統肯尼迪,在發表就職演說時,就曾說過這麼一段扣人心弦的話:“各位親愛的美國國民,我們不要問國家為我們做了些什麼,而要問我們能為國家做些什麼?”雖然這些人會覺得,這句話的立場太過僵硬,但是,能說出別人所不敢說的話,領導人的價值才能顯示出來。
一絲不苟的嚴師,才能培養出業藝精深的高足。
梅若是日本“和劇”的名演員,年輕時拜在山階瀧五郎的門下,學習表演技巧。一天,他到山階家學習一出新戲,當他把歌詞唱了幾十遍以後,山階老師還是不滿意,一定要他唱到好為止,他一麵流淚,一麵反複著相同的音律,在他覺得自已的演唱已經無懈可擊時,仍然無法得到山階的認可。
後來山階老師因事出去了,梅若以為今天的練習到此為止,所以也就收拾道具回家了。沒多久,山階老師回來,發現梅若並沒有繼續練唱,非常生氣,就交代家裏的傭人說:“你去告訴梅若,以後不用再來了。”梅若聽了非常緊張地趕來向老師道歉,從此以後更加努力練習,再嚴格的要求也不敢反抗了。各位讀者一定聽說過達芬·奇畫蛋的故事,如果沒有達芬·奇老師的嚴格要求,恐怕也就不會出現這位藝術大師了。
由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像梅若、達芬·奇這樣成功的藝人,都要接受嚴格的訓練,何況是其他的人?所以一個領導者也要隨時學習,並接受嚴格的訓練。在他辦理公事時,固然要公而忘私,對於選用人才,也更要嚴格地訓練,如此才能為國家社會效力。
換句話說,領導者不僅對部屬要嚴格要求,對於自己也不可放鬆。懲罰犯錯的部屬,雖然心裏會很難過,但一定要抑製私情,因為在嚴格的管理下,整個社會團體才有可能受益。
一位成功的企業領導人應對措施的失敗負起完全的責任,盡管是部屬的失誤,也應該作自我檢討。
我們愛聽讚揚,但卻配不上它;要想受之無愧,我們就必須熱愛讚美人和愛人。
——[美]羅傑斯日本的明曆年間,江戶發生一場大火,連續燒了數天,把幕府首都幾乎燒成一片灰燼,市民受到非常慘重的損失。當大火不斷蔓延,火勢無法控製時,有些官員拚命地設法搶救,而有些人則慌張得手足失措。等到火勢撲滅之後,檢討功過,一些朝中大臣紛紛主張,要來懲罰那些束手無策的庸官,認為他們應該為火災的損失負起政治責任。
當時,幕府總管科保正之說:“這場火災,是德川執政七十年來,最大的一次災禍。為了防止類似事故的再發生,一定要嚴懲罪有應得的失職官員。但過去的法律條文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像這種災禍的防範責任應由誰來承擔,也沒有教導大家處置的方法,因此難免有些官員會手忙腳亂的。所以我認為與其要嚴懲那些官員,不如根據這次慘痛的教訓,訂定火災處理的規章,明確劃分職責,教導市民嚴加防範,使以後不再發生這種意外,如此才更有意義。”
由於科保正之的開明作風,使得處罰失職官員的議案不了了之,同時,政府一麵展開重建工作,一麵也擴大教育百姓,防止火災再次發生重演,劫後的愁雲慘霧,也因此一掃而空了。
我們知道,人類都有一種通病,喜歡在事情失敗之後,把責任推給別人,或是假借國際局勢、社會環境、商業景氣、運氣不佳等種種托辭,來替自己找借口。像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是一種最要不得的行為,因為如果發生問題,往往是自己控製不當所造成的。所以當我們決定要推動某件業務時,除了事前詳細規劃,並嚴謹慎重地去執行外,一旦麵臨問題時,也必須要挺身而出,以扭轉局勢,如此才不至因為彼此的推托,而使事態嚴重。
科保正之曾經說:“站在領導地位的人,一旦措施失敗就應負起完全的責任,盡管是部屬的失誤,也要檢討是不是自己交代不清,或是監督不周?絕不可認為錯誤是別人的,完全沒有自己的責任。”
以江戶大火的事件來看,科保正之認為,在責備部屬的錯誤之前,領導者應首先考慮到是否因自己沒有遠見,而疏忽了規定處理的方針,或教育百姓進行防範。所以火災的發生,領導者也有不可逃避的責任;因此,不能不先檢討自己,就隨便懲罰部屬。
科保正之以最高總管的職位,不但沒有驕矜,反而有如此正確的主張。也難怪他這種防範於未然,又能事後負責的賢名,得以遠播。
領導者要明白掌握何時該進,何時該退的分寸,以便在重大時刻作出明智而正確的抉擇。
明治維新在近代日本發展的過程中,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各個方麵,都是一個轉折點。而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則是“奉還大政”。所謂奉還大政,就是把原先握在幕府將軍手中的政治實權,歸還給明治天皇。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次的戰爭。犧牲了多少人力和物力,才得到最後的成功。
明治維新成功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在於未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的身上。由於他深明大義,適時而退,把手中的政治大權,以和平的手段移交給天皇,並有效地控製了各地封建頑固的保守勢力,使日本能依明治天皇的意願,實行民主主義,發展富國強兵的政策,這在過去封建社會中,是一件難能可貴的典範。
“奉還大政”固然是當時開明人士一致的建議,可是能否順利完成則完全操在德川將軍的一念之間。最後,他作了明智的決策,順應了時代的潮流。雖然各方麵反應不一,但近代日本曆史卻證明了這項決策的正確,並為日本的高度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然而,在當時德川慶喜將軍是怎樣作出這麼明智的決定呢?這是因為他個人深明進退之道,換句話說,在自身何時該進、何時該退之間,把握住了正確的方向。
讚美能使好人變得更好,使壞人變得更壞。
——[英]托·富勒自古以來,正確無誤的進退之道,被當作賢人處世的最高標準。企業領導者該進則進、該退則退,不隻是個人修養的象征;同時,當他帶領眾人投入建設、生產、戰爭或其他種種行動時,在進取防守之際,更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才不會在事到臨頭時,作出錯誤判斷。
當然,要做到正確的進退,非常困難。以人性來說,每個人都有貪功冒進的缺點,但遇見阻力後,又往往畏首畏尾,不敢挺身而出,這就是不該進而進、該進而不進。又譬如身居高位,嚐到權勢的滋味後,叫他放棄已有的權勢,往往使人深感屈辱,而造成紛爭。所以,如果在形勢上非領導人引退不能解決問題時,若不能坦然引退,一就沒資格稱作領導人物。
古代的許多戰史可以證明它的正確性。譬如說,許多名將固然從勝仗中累積了強大的實力,但有更多的例子則是在失敗隱退中蓄力複出。德川慶喜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能顧全民眾的將來與國家的發展,坦然從權傾一國的至尊之位引退,使德川家族與平民並齊,歸於平淡,卻引導出一個更輝煌雄偉的日本。領導者實在應該多多學習慶喜的胸襟與度量。
賞有信,罰必果;孔明“揮淚斬馬謖”雖然令人鼻酸,但領導者不能不取信於人。
中國的三國時代蜀漢宰相諸葛亮命令馬謖率領精兵,防守街亭要塞,和北方的強敵曹魏對峙。後來,曹魏大軍來攻,馬謖一不該疏忽諸葛亮“緊守”的指示,二不該拒絕副將王平的忠告,而仗恃著自己的才幹,輕率出兵會戰,結果導致嚴重失誤,全軍覆沒,街亭也固而失奪。
馬謖撤回之後,依照軍法,身為將帥故違軍令而導致失敗,應處斬刑。馬謖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喜愛的部將,以私情而論,諸葛亮心中非常不忍。可是馬謖所犯的過失已經嚴重到動搖蜀漢根基的地步,如果諸葛亮不能明快的處置,將來無法維持民心士氣。所以為了對蜀漢的全體軍民有所交代,諸葛亮內心悲痛,淚流滿麵,終於還是下定決心,把馬謖斬首示眾了。
諸葛亮斬馬謖之後,還深深悔恨自己無法看透他人的賢智和愚昧,把防守要塞的重任交給一個輕率的將軍,而貽誤國家大事,所以深感自己也有連帶責任。於是就親自覲見蜀帝,自請處分,要求從宰相降為右將軍。雖然蜀帝一再安慰他、重用他,但是他這一連串大公無私的明快處分,已經贏得蜀漢軍民無比的敬愛,所以後來他出兵討伐曹魏時,民心士氣大振,打贏了好幾場戰役。
“信賞必罰”自古以來即是領導者所應遵循的法則。有功勞的,一定要獎賞,否則誰願意賣力貢獻?有過失的,一定要懲罰,否則誰會謹慎處事?切實做到信賞必罰的地步,團體的紀律才能獲得有效的維護,團體中的每一個人也才會盡心盡力,不敢怠忽職守。相反的,做好事得不到獎賞,做壞事不受到處罰,人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胡作非為,那麼整個紀律及秩序都會遭到破壞,社會將成一片混亂的局麵了。
信賞必罰的重點在及時和適度。立刻施行,大家才會知道效法和警惕。所謂“適度”,就是獎懲的程度要適當。大功大賞,小功小賞;大過嚴懲,小錯薄罰。一定要在公平的範圍內處理得讓人心服口服,獎懲才有意義。如果因為私心,小功給大賞,或是大過而薄懲,那麼所引起的後果,可能比不處置還嚴重。
即使好心地稱讚,也必須恰如其分。
——[英]培根要做到真正的“信賞必罰”固然不容易,可是成功的領導者還是可以把握住分寸的。以諸葛亮為例,他以身示教,不但忍心斬了最喜愛的將領,並且自請處分,以示負責。他的態度固然誠懇感人,而他的意念更是公正無私,在這種情況下所作的處分,一定可以對眾人有相當的警示作用。
雖然堅信“成敗操之在我”是一種主觀和過度自信的危險訊號,但一個領導者絕不能是個完全的宿命論者。
日本戰國時代每戰必勝的名將武田信玄,曾經說:“每個人遭遇失敗時都會說:‘這是天命。’其實這是一種最要不得的推托之辭。在我看來,失敗的理由隻有一點,那就是在作戰的計劃上一定有嚴重的疏忽。假使作戰的布局十全十美,根本就沒有留給對手可乘的機會,怎麼可能打敗仗呢?”這句話真是豪壯的至理名言。
的確,有很多人把自己的失敗歸咎到“命運不好”。其實,古人不是也會拿“勝敗是運氣”、“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些話來推諉責任嗎?可見這不隻是人性的弱點,而且也有許多人在觀念上相信運氣是支配成敗的因素。
鬆下先生認為,完全相信命運固然是錯誤的觀念,但完全不信命運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態度。
武田信玄認為一切成敗都操在自己手中,這種想法雖然太主觀,而且是個過度自信的危險訊號,不過我們隻要詳細考察信玄所處的時代背景,就會明白他這麼認定的原因。他生存的時代是一個天下分裂、群雄並起的混亂社會,在那種形勢下,領導者如果不能緊強自信,就必然會遭到敗亡的命運。為了求生存,他不但要不停地參戰,而且不容許任何一次的失敗。這就是信玄所以要不斷地自我反省與檢討,改正缺點,以十足的信心向命運挑戰而不妥協的原因。試想,如果那時的將領隻是隨便擺個陣勢,失敗了就歎口氣說“時也、命也”,那還成嗎?所以我們得承認,信玄這種不服輸,而且能查找過失的作風,是值得領導者學習的。
再以企業的經營來看,一種事業,可能會賺,也可能會賠本,所以經營者要有可賺可虧的打算。隻要經營者能把握正確的事業觀點,也就是說,使用合理的手段進行經營,采取積極而努力的態度勤奮工作,就算在不景氣的情況下,還是可以獲得利潤、擴展事業的。一旦虧本,一定要從“事業方針有沒有錯誤”、“經營方法適不適當”、“是否疏忽了自己的工作”等方麵去追究原因,並著手改進。要是能努力到這種程度以後,如果還虧本,才可以想到“命運”的問題。所以說完全不相信命運也不一定正確。這並不是說,要大家相信命運,而是說要先有十足的努力、充分的準備之後,才接受命運的安排。
就好像美國登月太空船阿波羅號在發射前的倒數計時階段,一切預備工作都已完成,惟一需要用到人力的,就隻剩按下發射鈕了。那時,太空總署的負責人一定會喃喃自語地說:“剩下的就交給上帝了。”他這時的心境,真是“盡人事,聽天命”的最好寫照了。就算武田信玄也不會完全否定天命。他說不可歸咎命運的意思,是說盡了自己最大努力的人,才有資格接受命運安排。總而言之,命運雖然奧妙,但我們卻不能容忍領導者是個消極的“宿命論”者。
領導者若抱怨部屬沒有犧牲奉獻的精神,就不妨先檢討自己能不能在緊要關頭承擔起責任。
讚美別人就是把自己放在同他一樣的水平上。
——[德]歌德豐臣秀吉和毛利元輝交戰時,清水宗治替毛利守高鬆城。由於宗治勇猛善戰,秀吉久攻不下,就築了一道長堤,引附近的河水來灌注高鬆城。高鬆城的四周既被秀吉所包圍,城下又大水環繞,阻擋了援軍。城裏斷糧數日,眼看軍隊就要陷入絕境。這時,大將清水宗治隻好派出使者,懇求秀吉談和。條件是自己投降自殺,但秀吉要答應不殘殺守城軍隊的生命。秀吉爽快地答應了,於是清水宗治在眾目之下搭船出城,並在秀吉軍營中從容切腹了。
翻尋曆史,像這樣肯犧牲自己性命去保護部下的將領,雖然不隻清水宗治人,但總歸是少見的特例。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就是說一位將領的豐功偉業,往往是由許多部屬的枯骨所堆砌而成的。身為將領,要部下為他犧牲,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想起來又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事實上還是有許多願為領導者犧牲的例子,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從這個疑問中,我們再看看清水宗治。像他在遇到戰局不利的時候,肯犧牲自己的性命去保全部屬,這種悲壯氣概和責任感,怎能不使部屬感動呢?又怎會不為他犧牲?這難道不是領導統馭上的珍貴啟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