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與會計既有區別,但同時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有著非常緊密的聯係。其區別是:
1.概念區別:財務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融資和管理的決策體係。而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采用專門方法,對單位經濟活動進行完整、連續、係統地核算和監督,通過對交易或事項確認、計量、記錄、報告,並提供有關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資料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2.職能區別:會計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側重於對資金的反映和監督。而財務的基本職能是預測、決策、計劃和控製,側重於對資金的組織、運用和管理。
3.麵向的時間範圍不同:會計是麵向過去,必須以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是對過去的交易或事項進行確認和記錄。而財務是注重未來,是基於一定的假設條件,在對曆史資料和現實狀況進行分析以及對未來情況預測和判斷的基礎上,側重對未來的預測和決策。經濟業務或事項應不應該發生、應發生多少,是財務需要考慮的問題。
4.影響其結果的因素不同:會計結論主要受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影響。企業選定的有關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既受到國家統一會計製度的限製,同時受到會計人員專業判斷能力的製約。而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程度,主要受到企業投資報酬率、風險,以及投資項目、資本結構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
財務與會計的聯係是:
1.會計是財務的基礎,財務離不開會計。會計基礎薄弱,財務管理必將缺乏堅實的基礎,財務預測、決策、計劃和控製將缺乏可靠的依據。新的具體會計準則和新會計製度普遍采用謹慎性和實質重於形式的會計原則,有利於為企業財務管理和決策提供客觀、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資料,減少財務決策風險。
2.財務與會計在機構和崗位設置上有交叉現象,在內容上沒有明確的界限,單位在機構、崗位的設置上,除不相容職務以外,財務與會計崗位可以重疊。
3.會計從業人員必須掌握有關財務知識,熟悉單位的內部財務規定,如差旅費,醫藥費等報銷的規定等。每年注冊會計師、會計師考試科目,都包括財務成本管理內容。同樣,財務人員必須懂會計,能熟練分析和運用相關會計信息資料。單位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同時也可以是單位財務負責人。有的財務部門或計財部門包括會計機構,同時履行財務、會計的職能。
財務與會計的職能是不同的。在某些情況下,分清財務與會計的概念,明確財務、會計的職責,是非常重要的。如實行代理記賬的單位,必須明確會計代理機構與被代理單位的責任,處理好財務與會計的關係。目前正在廣泛推行的以代理記賬為基礎的政府會計集中核算,其基本前提就是單位理財自主權不變。單位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後,會計核算從單位獨立出來,由核算中心代理會計核算工作,但財務管理職能仍屬於單位,單位資金的籌措、分配、使用的財務管理權沒有變,單位債權、債務關係沒有變,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單位的一切開支必須經單位同意,核算中心才能處理。按照《會計法》的要求,單位的會計責任主體仍是單位。核算中心是代理記賬,履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責任,會計核算中心不能越權、越位,更不得平調單位資金。
製定切實的利潤目標
利潤目標是指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經過努力應該達到的最優化控製目標,它是企業未來經營必須考慮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目標利潤一經確定,便成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行動依據,企業要根據目標利潤來組織銷售收入,控製銷售成本的資金占用。
如果製定目標的基礎是不切實際的臆想或陳年舊曆,這種目標就毫無價值。比如,可能是基於最近一次工業蕭條期以前的銷售數據,或者未能考慮到該產品已處於其生命周期更成熟的階段,麵臨的銷售機遇已發生了變化。
所以在製定利潤目標的時候需要考慮如下這些因素:
1. 企業持續經營的需要。
2. 資本保值的需要。
3. 內外環境適應的要求。
製定目標時的首要問題是標準以多高為宜。目標遠大固然可讚,但如果遙不可及就必然大傷士氣。目標怎會變得高不可攀呢?通常是在製定的過程中,各級管理者層層加碼造成的。銷售管理顧問公司Sale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總裁卡吉爾解釋道:"最高層經理說,把A產品的銷量提高40%。下一層經理為了在老板麵前露一手,把目標提高到50%。接下來再一層經理也同樣想表現自己,又進一步加成60%。結果等目標最後下達到業務員時,已比最初高了130%到140%,這對他們來說根本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