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利益(3 / 3)

四、企業社會責任的實施(一)企業社會責任認識目標要遠推行企業社會責任,既是企業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人類的共同追求。雖然至今國際上還沒有一個統一、公認的標準,但大方向已經明確,那就是“全球契約”。

企業實施社會責任,必須思想先行。因為隻有在思想上認識到了,才會有自覺、持久的行動。否則,就是撥一撥、動一動,不撥就不動,處於完全被動的狀態。具體行動的實施,可以先易後難,逐步推進;而思想認識則必須站得高、看得遠,不能停留在起步階段。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是圍繞人的生存、工作和生活的提高而運作,為人的自由、平等、尊嚴、健康服務。企業的經營者或所有者,不論企業性質,也不分企業大小,都必須從這個最高、最遠的目標來認識企業社會責任。例如:在人權方麵,就必須尊重和維護國際公認的各項人權,絕不參與任何漠視與踐踏人權的行為;在勞工標準方麵,就必須尊重員工、關心員工,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杜絕招工、用工等方麵的一切歧視行為;在環境方麵,力爭進行無害化生產,盡力處理“三廢”;在反腐敗方麵,堅持公平交易,決不搞商業賄賂;等等。

(二)企業社會責任實施應分階段推進我國是市場經濟剛起步不久的國家,國有企業還沒有全麵轉製,私營企業尚處於成長階段,集體企業正在進行改革重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要求企業馬上執行最高標準,顯然是不切實際、難以執行的。這就需要以最高目標為方向,以中國的國情為依據,製定一個分階段推進的可行性目標。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除企業法定社會責任不論哪一類企業都要依法執行外,其他的責任則可根據不同企業、不同情況,區別對待,留有一定的彈性。對當前來說,應以解決企業“誠信”問題為重點,將保障消費者和債權人權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杜絕偷稅漏稅等作為實施的重要內容、使之涵蓋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領域的主要問題和突出問題。這樣,既便於國內推行,又能與國際標準接軌,取得一箭雙雕之效。

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在實施企業社會責任中具有不可推卸的示範責任。國有企業作為公有製的代表,要發揮影響力和控製力的作用,在履行社會責任中,有責任也有條件先走一步,為其他企業作出表率。國有企業也隻有自覺履行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責任,自覺遵守法律和商業道德,提高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的認識,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發揮影響力和控製力的作用。國務院國資委一位負責人明確指出:今後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優秀,不僅要看它是否盈利企業,而且還要看它承擔社會責任的情況;不僅要關注企業的經濟和技術指標,還要關注企業的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可見,國有企業理應率先扛起社會責任的大旗。

(三)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既需激勵也需監督實施企業社會責任,既需內因,也需外因。內因是企業實施社會責任的決定性因素,如果企業沒有實施的自覺性,靠外部的強製是無法持久的。但這絕不是說,外因(即外部條件)就不重要、不起任何作用了;在一定條件下,外部條件能起巨大的作用。在外部條件方麵,企業既要監督也需激勵。

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體係,對企業進行有效監督,是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保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既是一個實踐過程,更是一個認識過程。就大多數企業來說,開始時總有點不自覺,采取能拖則拖、能少執行就少執行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明確的法製約束就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許多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其中的一大原因,就在於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予以製約,從而使企業違法、違規的成本很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企業的某些違法行為。此外,在加強法律法規體係建設的同時,還需提高執法和監督水平,杜絕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這樣,才能使法律、法規真正起到監督和製約的作用。

增強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激勵,營造社會對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普遍尊重的氛圍,是企業外部條件的又一個重要保證。激勵可以有多種形式,如對履行社會責任較好的企業,給予表彰或表揚;或在貸款或資源供應上,給予某些優惠,以調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或是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中的某些支出,允許在稅前列支,使企業能得到一定實惠;等等。搞好激勵,無疑能有效地調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

(四)積極參與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的製定作為國際化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應該體現公正性和公平性。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和人們的思想認識條件下,如隻有個別國家或組織關門製定標準的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某種傾向性和利己性,缺乏公正性和公平性。現在出台的某些標準,特別是某些跨國公司自己製定的公司守則,這種傾向性就更為明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理應主動出擊,承擔起參與製定國際統一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責任,掌握主動權,爭取話語權,不輸在起跑線上。

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除聯合國及有關組織製定的以外,長期以來大多操縱在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手中。標準既是規範和標尺,又象征著利益和權力。前者說明它的客觀性,後者反映它的利益性。為了使標準能真正體現國際範圍內的公正性,就應發動多個國家和地區共同參與,中國應當是積極參與者之一。

中國的參與對國際社會具有重大意義:一是能體現極大的廣泛性。中國有13億人口,相當於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由占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家參加,等於發動了全球五分之一的群眾,其廣泛性是十分明顯的。二是能體現深厚的代表性。中國人口多,企業也多,全國有幾千萬家企業,而且存在著多種所有製形式。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與中國相比。中國又是一個“一國兩製”的國家,全球獨一無二。中國還是一個獨具特色的發展中國家,既有發展中國家的一般特征,又有存在著三種不同生產力水平的東、中、西部地區。中國的參與,其代表性是非常明顯的。三是能體現有效的示範性。在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發展中國家占據絕大多數。中國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有著友好的交往與聯係,如中國企業能積極實施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當能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中國的參與對本國來說也有積極作用:首先,能取得製定標準的主動權。標準一旦製定公布,企業就要貫徹執行。為了使製定的標準與中國實際情況相吻合,就必須積極參與。因為隻有參與製定,才能向有關組織反映情況,說明困難,使所製定的標準盡可能考慮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其次,能取得製定標準的話語權。能否參與國際標準的製定,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國國際地位的反映。積極爭取參與國際標準的製定,對象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應是當仁不讓的。參與了,不一定全照中國的要求辦,但有了話語權,這是很重要的。在國際交往或鬥爭中,話語權可說是一種無形的領導權。因此,我國政府有關部門以及中國企業聯合會等組織,應當發動有關企業聯合起來,全力爭取,積極參與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的製定。

五、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利益(一)企業邁向新時代的通行證近幾十年來,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全球化的進展一方麵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機遇,另一方麵也帶來了挑戰。經濟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經濟發展、促進國與國之間經濟技術合作的同時,其負麵影響也日益嚴重。南北差距、貧富懸殊、失業、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惡化等社會問題引起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嚴重關注和不安。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和形勢下,在1999年1月召開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出了“全球契約”,並於2000年7月在聯合國總部正式啟動。2004年6月,安南在全球契約領導人峰會的開幕詞中明確指出,實施企業社會責任的最終目標,“是一個靠強有力社區紐帶團結起來的世界,而不是今天僅僅是靠市場交易這一脆弱紐帶維係的世界;是一個窮國和富國差距縮小而不是擴大的世界,一個全球化為所有人而不僅僅為少數人帶來機會的世界;是一個經濟活動不會損害並能促進人權、體麵工作條件、環境可持續性及善政的世界;而且是一個普天之下唯法治是尊的世界,一個從共同規範中產生的合法性已經使權力成為人類進步工具的世界”。能否實現安南提出的目標,企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社會是企業之母,企業依靠社會而存在。企業發展壯大了,盡自己的責任來回報社會,既是一種良知,也是一塊試金石,考驗企業能否獲得進入新時代的通行證。

(二)企業由單一“經紀人”融入“道德人”的一場革命從擬人的角度看企業,企業是個什麼樣的人?長期以來,人們都把它看作一個“經紀人”。企業社會責任的提出和踐行,要求企業由單一的“經紀人”融入“道德人”。所謂“道德人”,是指企業的目標函數要超越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範疇,融入包括股東、員工、消費者、社區、客戶和政府在內的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這就要求企業實現“經紀人”和“道德人”的完美結合,進行一場道德革命。

有財富無責任、有資本缺道德,已不可能在新時代成為健康而有生機的企業。《周易》中有句話叫“厚德載物”。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企業,胸懷要像大地那樣能承載萬物,像大海那樣能容納百川,立誌高遠,腳踏實地,敢於擔起大任,挑起大梁,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企業既要賺錢,更要承擔社會責任。一個企業不論大小,隻有當它把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與國家、社會、人民的發展緊密地聯係起來時,才能走得穩、走得遠。

企業實行“經紀人”和“道德人”的結合,需要強製,更需要自覺。所謂強製,是指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社會監督機製,對企業進行引導。對於盡心、盡力,道德高尚的企業,政府有關部門應及時予以表揚、表彰;對於不盡責的企業,社會組織、新聞媒體等應及時給予揭露批評,甚至譴責;觸犯法律的,應依法處理。所謂自覺,是指通過對企業領導人的教育,使他們認識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取決於企業與內外環境的協調。當他們有了這種認識以後,對道德層次的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就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從被動轉為主動,從口頭轉為行動,從個人履行轉變為整個企業全員履行。有了這場革命,將使企業角色發生一次新的嬗變。

(三)企業新的可持續發展的“生命源”

企業要發展,決定因素是競爭力。而現今國際市場的競爭已不僅僅是產品質量、價格、服務的競爭,而是表現為社會責任的競爭。現在許多跨國公司都把推行社會責任標準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杠杆和打敗競爭對手的撒手鐧。國內有先見之明的企業,也已把推行企業社會責任標準作為取信客戶、吸引消費者、提高社會信譽、進入國際市場的有力武器。國內外的企業實踐都充分表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的經濟績效呈正相關的關係,即企業若能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就能贏得客戶,得到消費者的信任和全社會的尊重。這是極強的軟實力和極有效的競爭力,有助於企業實現新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之所以是新的可持續發展的生命源,還有另一個原因。企業要生產、要發展,必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源源不斷的生產資源為條件。如果生態嚴重惡化,可供資源枯竭,那麼,企業如何進行生產?生產一斷,其他如商業、運輸、服務等領域的企業還能存在嗎?當然不能。因此,企業自覺承擔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社會責任,正是出於企業自身新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四)企業進入優秀行列的戰略選擇企業要發展,需要有戰略目標、戰略步驟和戰略措施,也就是需要製訂一個發展戰略。沒有發展戰略的企業,是“腳踏西瓜皮,走到哪裏算哪裏”,是不成熟的沒有生命力的企業。而要製定發展戰略,在不同的時代,其製訂的理念和原則是不一樣的。當企業是單一“經紀人”的時候,製訂的理念就是如何快快發財,怎樣為股東謀利益;製訂的原則就是以市場需求為依據,以產出大於投入為原則。至於別的相關者的利益,根本不予考慮。而在當今時代,情況就大大不同了。企業作為“經紀人”和“道德人”的結合,其發展戰略的製訂就不能僅僅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必須把企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列入發展戰略之中。

從現有資料來看,凡是受社會信任、生命力長久的中外企業,除了能生產出滿足社會需求的產品、企業業務增長、利潤增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對社會責任的盡心。無論是對企業內的員工,還是對企業外的社區、環境以及資源的使用方麵,這些企業都有一顆盡責的心和盡責的行動,而且後者比前者更為重要。因此,當今有識見的企業都把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企業社會責任本身不會直接給企業帶來財務利益,但它能在社會和消費者的心目中提高企業的聲譽和形象,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而,凡是想要使自己跨入優秀行列的企業,總是把企業社會責任列入發展戰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