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突破困局: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危機(1)(1 / 3)

盡管早就有人曾發出警告,但誰也未曾料到,一場由頭號經濟強國引發的金融海嘯,會以如此凶猛的勢頭,裹挾著一浪浪的經濟寒潮波及全球,殃及各國:股市暴跌、市場萎縮、銀行倒閉,甚至個別國家幾乎近於破產。危機之中首當其衝的殉難者,便是大大小小的眾多企業。連一些世界級的豪門企業也成了末代恐龍,紛紛倒在了21世紀的“冰河期”.

金融危機的到來,誰也無法阻止,但企業的命運依然掌握在企業經營者自己的手中。

是進是退?抉擇關乎生死!何去何從?態度決定命運!

第1招麵對危機:中小企業臨危不懼

金融危機在全球爆發,造成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減緩甚至停頓,造成了市場的低迷與冷卻。一時間,所有企業皆陷入了困局。尤其是中小企業似乎集體進入了冬眠時期。麵對目前仍在持續的金融危機,不同的企業采取了不同的應對策略:有的企業仍在堅持,有的企業已經放棄;有的企業龜縮退守,還有的企業卻已經開始了絕地反擊。究竟選擇什麼樣的策略,考驗著企業經營者的智慧。

第1招麵對危機:中小企業臨危不懼世界金融風暴登陸中國大地之後

一場來自大洋彼岸的“次貸危機”,始作俑者是世界頭號經濟巨無霸的美國,它瞬間形成了一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把世界經濟拖入水深火熱之中。中國,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這場全球化的金融海嘯之中。

“次級按揭貸款”(簡稱“次貸”),是美國房產金融的產物,它之所以能在美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展,是美國國情使然。在美國,房貸並不是銀行的專利,有大批的信貸公司從中漁利。銀行的壟斷被打破,意味著白熱化的競爭,為了賺錢,信貸公司不惜透支信貸者的信譽與購買力。2005年之前的美國,房市飄紅,有越來越多的購房者搶著買房,信貸公司為了拉單子,不惜把根本不具備還款能力的人當做旗下的客戶,越來越多的針對較弱還款能力者的金融產品問世。

由於美國的大多數信貸公司沒有背景,難以吸納大量的民間資本,所以這些信貸公司隻能出賣債券以獲得資金。房產債券則通過華爾街打包公司將房屋債權打包賣給各類基金、銀行和保險公司等,吞下這些債券的投資者則準備在家坐吃貸款人按照約定歸還的本息。

於是,在美國形成了一個長長的金融產業鏈:信貸公司、債權打包服務公司、投資銀行、信用評級等中介公司、投資基金、投資基金的投資人,他們如同一根繩上的螞蚱,房地產繁榮時,他們一榮俱榮;房地產泡沫被戳破時,他們一損俱損。這無形中為美國經濟埋下了一場足以毀滅自己、隨時可能引爆的“核彈”.

隨著加息周期的到來,房產盛宴戛然而止,還不了按揭的不幸者越來越多,最終導致這個長而不穩的金融產業鏈的斷裂,一場空前的次貸危機席卷美國。當然,受次貸危機的能量波及的遠不止美國。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次級按揭貸款市場危機日益升級,成為世界“寵兒”,在經濟領域興風作浪,小幹戈引發大風暴,在美國、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引發了不同程度的負麵效應。大型金融機構倒閉,中小企業破產,房地產商血腥洗牌……所有的經濟困境紛紛呈現,從而釀成了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像一個巨大的斂財機器,瘋狂吞噬著人類積累的財富,人人談“機”失色,很多人認為此次危機比2000年的納斯達克網絡危機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將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時代的終結。

作為世界經濟的軸心,美國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全球經濟在不安的狀態中被迫步入了經濟滯漲期。2006年,以美國為經濟增長引擎的世界經濟,就曾出現降溫的痕跡。原本隱藏在繁榮中的危險因素,如通貨膨脹、房地產市場崩潰、金融海嘯等,一一浮出水麵,蠶食著世界經濟多年積累的經濟成果。

隨著這種經濟負麵因素所產生的停滯效應和滯後效應,伴隨著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2008年的世界經濟邁入更深的泥沼,全球發達國家陷入集體衰退的陰影。

在這場世界性的經濟大考量中,美國除了吞下世界經濟減速的苦果,還首當其衝地承受著更為殘酷的經濟壓力。2008年的美國,不得不在滯漲中苦苦掙紮。金融危機像一個放大鏡,徹底放大了衰退的美國經濟。就連一向樂觀的經濟學家也對美國經濟判了“死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憂心忡忡,“美國經濟下行勢頭明顯,失業率幾乎可以肯定將達到7%,升至8%的可能性也很大。目前美國失業率為5年來最高的6.1%”.美國經濟毫無爭議地進入“嚴重衰退”期。

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如履薄冰。在全球性的金融風暴中,由於全球化、一體化的加劇,沒有哪個地帶可以產生免疫力,形成避風港。

中國也不例外。危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30年的改革開放,打破了中國與別國的藩籬,也加強了中國對世界的依賴。20世紀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早已為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