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對聯想集團知本創新經營的分析僅僅局限於組織創新、市場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三個方麵。在現實生活中,企業的創新實際上是一個包括多方麵內容的有機係統。從另一個角度講,知本創新經營又是企業獲勝的法寶,是聯想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石。
六、海爾集團:重視人文環境中知本的經營模式
海爾集團的前身為原青島電冰箱總廠--一個瀕臨倒閉的集體企業。在1984年12月張瑞敏任廠長之前,企業年虧損額147萬元,出口為零。1985年起,海爾集團通過轉變觀念,大膽改革,銳意進取,樹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知本經營意識和觀念,從提高產品質量入手,建立了新的管理體製和強化了OEC基礎管理,轉換了企業經營機製,使海爾實現了由產品生產向商品生產的戰略調整和戰略轉移。經過整7年的穩紮穩打。琴島--利勃海爾一躍成為中國家電第一名牌。1994年,集團投資14億元建立了海爾工業園,使海爾成為國內最大的家電生產廠家。1995年,海爾再創奇跡:以自己的主導產品在銷售價比國內同類產品高20%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市場銷售,使集團的年銷售收入接近50個億,固定資產增長了219倍,年利稅總額達5億元。
1知本經營與海爾企業文化
企業的財富有兩類:一類是物質財富,一類是精神財富,這兩種財富都可以用企業文化來概括和表達。物質財富是企業外在的泛化的表現,精神財富是企業內在的深邃的蘊涵。兩者的結合形成了因果循環互動的體係,是能夠統一在文化中的理想和追求。同時,也可以這樣說,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物質表達和精神價值觀。海爾的這兩種財富猶如晴朗的夜空綴滿了銀光閃爍的星星,那些物質的、精神的閃光點使蒼穹變得美侖美奐,神秘而不可測。在物質上,海爾是個巨大的經濟實體,是一個現代化的企業集團,在精神上,海爾的精神思想體現了當代社會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凝結。這兩類財富所帶來的是集團發展的驅動力。是實現海爾21世紀理想的源泉。海爾集團戰略抉擇的締造者和文化精神的設計者--張瑞敏,以一代實業家非凡的戰略眼光、深遠的思想境界、哲學與美學相結合的修養和氣質,成為中國企業家的楷模。
馬克思說:“按照美的規律來進行生產”,要“給所有的人騰出時間和手段”,讓他們最充分地發揮和實現自我。這就是說生產應是符合曆史發展進程和具有社會價值的生產,應是使人獲得全麵發展的創造性活動和具有審美品位的生產。張瑞敏在他的《我看現代企業》一文中說,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的主體是人,目的也是為了人,因此人的意識和價值就有著特殊的地位,誰擁有了德才兼備的現代化的人,誰就可以在競爭中獲勝。他認為,現代化的進程,不僅是經濟規模的進程,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它是一場全麵而深刻的整體運作過程,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變革,它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管理結構和文化結構的變革,否則,任何經濟的現代化都無從談起。
因此,海爾就有了這樣的文化:把人當作主體和目的,一切以人為中心,在企業內部營造一種尊重人、信任人、關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圍,使每一個主體富有熱情、審美特征。積極地、富有責任感地從事創造性實踐,把客觀的嚴格的管理體製和人內在的心靈需求和諧、完美地結合起來。因而這種文化也就貫穿於海爾的企業管理、質量、檢測、銷售、服務、資產重組、體製轉換、跨國經營、科研、教育等等領域之中。“強有力的文化,是取得成功的’金科玉律‘”,海爾的成功和它獲得的各種各樣的榮譽給這一理論以生動的印證。
14年來,海爾把企業文化建設成與企業高科技發展並存的軟件工程,也是一項係統工程。它包括企業理念和管理。具體體現為兩部分,這兩部分有機地結合,滲透到集團各個分支機構和實業經營部門的經營、管理中。創新、運作、反饋、提高、再創新、再運作、再反饋、再提高。張瑞敏認為:“理念的領先幾乎決定企業的命運……沒有思路就沒有出路。”企業理念即思路,是經營企業抽象的指導思想。它包括:海爾精神、作風、管理模式、思想政治工作等,同時這些理念又具體體現在企業經營策略和各種規範、規章製度的實踐中,比如發展戰略、經營目標體係、組織結構、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激勵和競爭的獎懲製度、職業紀律與規範、環境建設、員工行為儀表等等。海爾給人的整體印象是:人的精神最大限度的解放和企業管理的最大限度的嚴格十分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維係著這座物質與精神完美結合的大廈,並體現出它的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