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企業超速發展成功案例剖析知識就是力量(7)(1 / 3)

正是基於這一點的考慮,長虹確定了立足鬆下生產線,改造鬆下生產線的宗旨。在他們看來,改造日本生產線不僅能在產品的適應性上取勝,也能檢驗自己的技術水平,給自己一個通過吸收、消化並改造日本設備,達到獨立設計目的的機會。

長虹1985年所引進的鬆下生產線,雖然藍圖是日本的,但從設計安裝直至投產的全過程來看,應該說是由鬆下和長虹聯合設計的。從一開始,長虹就堅持由自己的技術人員加入並參與生產線的整個兒安裝過程,並要求日方根據長虹從市場調研中得來的意見和長虹的技術人員一起,對生產線進行部分的改造。

改造內容中很大的一項是提高彩電接收的靈敏度,於是長虹過硬的雷達製造技術派上了用場,在廣播係統信號弱的情況下,產品接收的靈敏度大大提高了,不僅能夠看到清晰的圖像,改善了色彩情趣,還增加了產品的選擇性和可靠性,使得日本人也不得不表示欽佩。當時的總工程師卓榮邦幽默地稱長虹所做的工作是“洋貨土化”。

隨著新生產線的開工,新生產線上任何一個環節的潛力都被發揮到了極至,一班下來,日產的最後統計數字是:1300台!長虹人激動起來,這意味著,日本人的生產線,在中國人的手裏,其效益竟然提高了30%,這說明中國人不僅能夠消化日本人的技術,而且能夠提高日本人的技術。

新鬆下——長虹生產線雖然達到了日產1300台,創造了一個奇跡。但從市場的角度說,依然沒有能夠滿足需求。那時的彩電市場,簡直是一個血盆大口,往裏填多少都不見動靜。

提高產量一直是長虹的第一課題,即使在新的生產線投產之後也如此。再引進一條鬆下生產線嗎?別說是資金存在問題,就是資金解決了,電子部的進口許可證也已發放完畢(他們的鬆下線就是最後一條),進口線的門已經被關死。

為什麼不能仿造一條鬆下的生產線呢?

這個已經在長虹人的心中湧動了很長時間的想法,終於躍然而出。

長虹人自然又經受了一場磨難,就像是一場至關生死的角鬥。鬆下在明處,長虹在暗處,明處的人“全副武裝”,而暗處的人則依然是“小米加步槍”。然而,倔強的長虹人最終完成了自己的意願,自己製造的生產線投產運行,產量和質量完全達到鬆下生產線的水平。

當鬆下的代表再一次來到長虹的時候,便發現了在自己的生產線旁邊,又多了一條生產線,而且和自己的生產線一樣高質高量,有條不紊。

長虹在後來的日子裏,采用複製與創新的方式,一共製造了13條這樣的生產線,一舉奠定了自己在基礎設施上迎頭趕上日本的戰略基礎。

80年代末期,中國民族彩電業遭遇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大蕭條,一直過熱的彩電市場在一夜之間變得寒氣逼人,一些像趕集一樣上馬的、沒有絲毫禦寒能力的彩電小廠紛紛倒閉關門,即使是一些國有大廠,也因為頻於“保命”而忽視了技術的進步。

自從彩電在中國形成大規模市場以來,日本彩電在技術上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從整體意義上說是彩電發展潮流的一種象征。日本人在中國已經把這個象征保持了10年還多,也根本不想失去這個優勢。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蕭條期裏,日本人也在為了保護並擴大自己的優勢而苦思冥想。

終於,一個以大屏幕彩電為新的契機,實現對中國彩電市場的進一步占領的戰略,漸漸在日本人心中確立,並在日本人的時間觀念和競爭精神下迅速得到貫徹。1991年初,作為這個戰略的先鋒,29英寸鬆下畫王彩電在中國率先上市,引發了中國消費者的一片豔羨。緊接著,東芝29英寸火箭炮繼鬆下之後粉墨登場,與鬆下聯袂控製了中國的大屏幕彩電市場。

國內的彩電廠家迅速在大屏幕彩電上行動了起來,不久之後,中國的第一批大屏幕彩電被投放到了市場上,但是並沒有取得極大的成功。原因多種多樣,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技術不過關。原來,我們最早的大屏幕彩電,隻是在原有的21英寸彩電電路的基礎上,稍加改進而完成的,隻是換了一個大的屏幕而已,即行家們所說的“小馬拉大車”。

對此,業界人士十分地清醒:“以‘小馬拉大車’的水平,在大屏幕領域中國民族電視機產業難以和日本人抗衡。”1992年,正當中國民族彩電業因為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大屏幕彩電而焦急和窘迫之時,一個問題浮現在人們的腦海中:

“長虹人跑到哪兒去了?”此時此刻,長虹人正悶在日本的東芝研究中心裏,和日本技術人員一起,夜以繼日地研究著長虹自己的大屏幕機芯NC-2和NC-3,並且已經熬過了最艱難的子夜,見到了曙光。

80年代後期,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彩電技術的發展進入了大屏幕時期,長虹人清楚地看到了國際彩電業的這一走向,並且已經毫不猶豫地做出了上馬大屏幕彩電的選擇。然而,這一次日本人是絕對不會主動把最新的大屏幕技術送到中國來的,而世界大屏幕彩電最先進的機芯技術就在日本。怎麼辦?倪潤峰輾轉反側,最後決定,日本人不來,那我們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