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競爭界限越來越模糊的時代,知識狂飆突進,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是怎樣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今天的行動走向未來,管理未來。管理者要想使未來的變化向著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就必須實幹並且立刻行動。麵向未來的管理,需要創新,需要抓住機遇,在變中創新,在變中謀新,在變中拋棄過去,從而為明天的業績護航。本章不分析案例,而是基於德魯克的管理未來的觀點,做適當的闡釋。
未來需要實幹家
螃蟹、貓頭鷹和蝙蝠去上惡習補習班。數年過後,它們都順利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不過,螃蟹仍橫行,貓頭鷹仍白天睡覺晚上活動,蝙蝠仍倒懸。
這是黃永玉大師的一個寓言故事,它的寓意很簡單:行動比知識重要。管理者要善於利用知識,但更重要的是要善於行動。有的管理者掌握了很多知識,但他們的問題依舊。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身體力行,那樣知識就隻是遙遠的知識,知識並沒有成為促成他們行動的力量。 如果說,高敏感度是一種天才素質,那麼高行動力則是更重要的天才素質。對於管理者而言,必須堅信:別人的知識不能自動地拯救你。
德魯克畢其一生,都在強調管理是一門需要實踐的學科。他認為,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須是實幹家、行動家。管理者必然要麵向未來,而且在這個競爭界限越來越模糊的時代,知識狂飆突進,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是怎樣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今天的行動來走向未來、管理未來。
同樣地,管理者要想使未來的變化向著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那就必須實幹並且立刻行動。我們不需要多麼高深的創造性的想象力,我們需要的是不厭其煩地努力,再努力。要使未來發生變化,即使這種變化是我們不樂意看到的,那也是實幹的結果,而不是天賦的結果。作為管理者,做其力所能及之事,便是通向未來的管理;作為領導者,做符合領導者職責的事,便是麵向未來的管理;作為員工,做自己本分的工作,便是有效地管理未來。
當然,未來一定需要創新力,而且具有創新力的人一定擁有更多的優勢,但是未來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產生什麼樣的組織,以及發生什麼樣的變革,這都是無法預料的,領導者、管理者也好,員工也罷,隻能通過實幹,不斷地用行動去探索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這就是麵向未來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手段。
洞察變化,感知變化
我們處於一個急速變革的時代,這個時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對於企業家而言,首先要把握已經發生了的變化。如果對已經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那又怎麼可能應對未來,麵向未來的變化呢?已經發生的變化,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將向哪個方向前進,也意味著企業家所領導的企業將以怎樣的方式適應未來的生活,一個企業必須有足夠的文化底蘊來適應變化,更要適應未來的變化,否則,這個企業將在變化的狂潮中被撕裂。
倘若洛克菲勒在100多年前,不能洞察到石油行業所存在的巨大上升空間,那他將永遠是一個三流的商人;倘若卡爾·本茨還不能預見到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那麼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的發明者將是戴姆勒;倘若李嘉誠不能意料到塑料花行業的衰落,那他將是一個破產的倒黴老板;倘若張銳敏在短缺經濟時代不能預想到質量對家電的重要性,那麼海爾將是龜縮在青島的一家小工廠;倘若比爾·蓋茨不能預感到個人電腦時代的到來,那他隻是哈佛畢業的一個默默無聞者……有太多的倘若被預見和洞察力所改變,而正是企業家的這種對未來的強烈的預見能力,使他們成功地站在時代的前列,成為商業時代的英雄。可以這樣講,預見趨勢,洞察變化,是一種典型的企業家精神。
對於企業家而言,更要重視已經發生的未來因素,這些因素不是企業內部可以掌控的,而完全受製於企業外在的因素。社會變革、經濟結構轉型、知識文化的轉向,都會引發企業的變革。簡單地講,未來時代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
對於企業家而言,要生存,就要認識趨勢,就要認識變化,就要認識不確定性。在德魯克看來,有變化就有趨勢,有趨勢企業家就需要應對。對企業來說,“不確定性”永遠存在,在目前的中國經濟環境中就更為明顯,企業家往往很難確定企業的未來,很難確定自己的戰略,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對社會的認識、對趨勢的認識失之片麵,流於表麵。所以,德魯克強調,不確定性並不可怕,關鍵在於管理者必須學習掌握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發展的機遇和變動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