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後記管理學習的七年之癢(2 / 2)

第一種是可以複製的經驗。MBA課程上的案例分析,還有《從優秀到卓越》這樣的管理暢銷書,就是試圖總結這些可以複製的經驗。

第二種是不能複製的經驗,隻能在當時當地的特定情形下生效的。

當然,在這兩者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真理,也沒有完全不能參考和借鑒的管理經驗。

還有第三種,其實是運氣,是偶然,連經驗都算不上。

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B.F.Skinner)做過一個實驗。他養了一群鴿子,然後隨機地向鴿籠裏投食物。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鴿子們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習慣姿勢。有的總是把左邊的翅膀伸出來,有的總是單腿站立,有的總是歪著脖子。原來,這些姿勢與鴿子的學習、適應過程有關。鴿子們在總結:這隻想,我上次一伸左邊的翅膀食物就掉下來了;那隻想,我上次單腿站立的時候食物就掉下來了。於是它們就……

有些所謂的成功企業家就是這樣。中國經濟大勢向好,許多人糊裏糊塗也取得了成功。但是他也在總結:我單腿獨立取得了成功,所以,成功一定要單腿獨立。他會對員工、對記者大講特講自己的單腿獨立的成功經驗:我這麼成功,你們怎麼能不相信?很可能還會寫本書,就叫《隻有單腿獨立才能成功》。

作為管理的學習者,在學習的時候,要當心第三種和第二種管理經驗。

巴菲特說過:“台風來了,母豬都會飛。”我上麵那篇短文,說的是同一個意思。巴菲特還說過另一句話:“隻有大潮退去,才知道誰沒有穿遊泳褲。”人民幣的升值,中國製造的質量危機,都是台風漸逝、潮水漸退的跡象。中國製造的出路,不見得是“中國創造”,也許是“中國管理”。

2006年,在出版《領導者的雞尾酒》之後,我開始琢磨“中國管理”,打算寫一本從《論語》談管理的書。剛剛開始落筆,於丹就火了,《論語》就火了。我向來不喜歡湊熱鬧,就停了下來。不過,在德魯克之後,我的確開始從孔子汲取管理的智慧。

2007年,我開始在環球資源內部做管理培訓,從“寫”管理開始“講”管理。2008年,我開始對外做一些管理培訓。1月份在深圳和北京分別做了兩場“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工作坊,場場爆滿,反饋很好。

在這些培訓課上,我大量地提問,期待著思想的碰撞,因為對於我來說,“講”其實是另外一種學習方式。正如管理大師漢迪所說,“比起刻苦鑽研,談話和爭論讓我懂得更多”(《思想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第36頁)。不過,首先要刻苦鑽研,然後你才能從談話和爭論中學習。

從2001年到本書麵世的2008年,正好是7年,這本書是我7年來通過各種方式,對企業管理的學習和思考的總結。這也是一種“七年之癢”,不過,是“花前技癢又成詩”(陸遊《還東》)之“癢”。

7年之中,我“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現在,我把學習的結果跟你分享,你“有朋自遠方來”,是不是也“不亦樂乎”呢?

劉瀾

LAN02138@gmail.com

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