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呢?扼要地說,這是一本關於領導藝術的書,一本關於商業危機以及公司領導怎樣處理危機的書。它還是一本有關人力資源管理新規則的書,一本將古老的智慧用於解決現代商業難題的書。

在不同的時期,無論是作為個體的人、由個體組成的組織機構,抑或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總會出現不知所措的尷尬局麵,嚴重時甚至還會出現危機。危機的出現表明能量的枯竭和強迫尋找出路的必要性,而對危機的處理往往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有的導致毀滅,有的則絕處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眾所周知,作為一個旁觀者和邊緣人,俞利軍先生喜歡比較。最著名的案例是,他曾經把餘化跟川端康成和福克納進行比較,他還把菲利普·科特勒比做老子,把邁克兒·波特比做孫子。在此,他將要比較的是《誰動了我的奶酪》和《公司薩滿》這兩本書。相同點:兩者均為商業寓言,宣揚直覺和行動對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意義,揭示了令人不快但必須麵對的真理。

比如,《誰動了我的奶酪》說明了在麵對變化和危機時,小老鼠比小矮人適應能力更強,簡單的頭腦比複雜的頭腦更能找到奶酪這樣一個道理。拿以賽亞·伯林的話來說,“狐狸多機巧,刺蝟隻一招”,可最終勝利的是刺蝟而非狐狸。《公司薩滿》則強調,命令和控製作為領導風格已經破產,應讓位於謙卑的同情和內心的力量。新的領導者應當擁有一顆醫治者的心靈,隻有增進追隨者的福祉,才能贏得受益於他的人們的授權。

不同點:《誰動了我的奶酪》的著重點是個人,教會人們如何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公司薩滿》是關於組織機構如何應對內部危機。本人認為,成功地解決內部危機才能適應外部的變化,所以你的奶酪依賴於你的內省和內心的覺醒,依賴於自我平衡的能力。

世界是奇妙的。“生活其實是一種精神性的展現,它充滿魅力,同時又神秘無比。直到今天,任何科學、哲學或宗教都未能完全闡明這種精神性的展現。我們也知道,我們一旦明白正在發生的變化,一旦明白怎樣參與這一隱秘的進程,充分重視生活中的這些神秘現象,人類社會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進入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能夠吸收傳統的精華,從而創造一種人類有史以來孜孜以求的文化。”

詹姆斯·萊德菲爾德的這段話,在表達了一個事實的同時,表達了一種理想。然而,我們的生活往往是盲目的,我們時時感到前途茫然,不知出路在何方。在這個日益物化的時代,我們的內心充滿苦悶和傷痛,我們需要精神導師給我們力量。通過驅除消極的能量,吸收動物圖騰帶來的積極的能量,我們才能恢複原始的單純。單純的銳氣勢不可擋。

精神不死。人是要有點精神的,任何組織和機構也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公司薩滿》是一本難得的令人驚喜的書。閱讀這樣一本奇特的書,能讓人在感到備受鼓舞,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的同時,又能充分享受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妙趣橫生的細節描寫。按照作者的教導,我們可以將精神重新注入工作,將其變為改變生活的現實。書中提出的管理新規則,比如,讓客戶在產品的開發階段就參與進來,重視局外人的意見,尊重創造性的人才等等值得商界人士參考。再比如,領導既要富有同情心,又要堅強有力,領導不要孤立自己,領導在推行變革時務必要從自身做起,因為公司也好,其他組織也罷,它們本身的病態猶如警鍾,激發亍領導推行改革的意識,但人們改革的熱情卻往往因為領導的錯誤而備受打擊。

新的時代要求實現從零和競爭到雙贏觀念的轉變。惟其如此,忙碌的人才能獲得內心的寧靜,企業也才能獲得所需的轉變和增長。

最後,讓我們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來做結:“老師必須等學生來找他,否則學習的意誌不夠堅定,不能引導學生領悟和改變。”反過來說,一旦你開始閱讀本書,你就是在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新的觀念,開始接受心靈醫生的教導,古老的智慧就會點點滴滴的注入你的體內。

俞利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2003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