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學院在校園環境建設中,主要設計了以銀杏大道貫通校區東西的“文化長廊”——即主景觀帶。它像一條光彩奪目的翡翠項鏈,連接有在高校享有盛譽的體育運動區中的體育公園;有以彙聚精英、海納百川之意的彙海風景區;有圍繞圖書館以校友林命名的文化廣場,林中還設計了名人廊和河畔書吧,表達的是與名人對話、與自然交流;有寓意學子們“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文山”,即英語島;有使地方文脈在校園中得到伸延和發展的川西特色“竹海”和體現四季特色的自然生態景觀區;還有連接校區北麵象征民主開放、供師生交流的“憩園”風景區。
在提倡人文精神的今天,通過人性化的校園環境的建設規劃,體現出設計者對使用者的關懷,這對於學生本身也是一種有效的潛移默化的人文主義教育——對人類的關愛。
環境塑造了人,同時人也創造了環境,這一被人們普遍認知的真理性認識,不僅道出了人類社會的一個真理,而且還啟示著我們思考當代高等教育理念與大學校園環境建設的關係問題。有什麼樣的大學校園環境,就會塑造出什麼樣的人才,育出的人才不僅今後會為社會創造財富,還會共同地使環境更美好,更適宜於人才的培育。
還有,把校園環境看成大學教育的象征,會進一步使我們正視一個事實:校園環境與大學教育是互為表裏。校園環境不能離開大學教育精神而存在,而大學校園環境的建設規劃必須體現出高等教育理念。
5.校園布局的開放精神
我國高等教育已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化的今天,校園向社會開放成為必然。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校園越來越承擔起地區文化資源中心的作用,同時社會也期待著校園研究成果的轉化。另一方麵,校園為了培養高素質、全麵開拓型的人才,也需要與社會交流,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受到鍛煉。
一般地說,學院校園布局的開放性,主要表現在三方麵:(1)資源共享。在功能分區中,將體育運動區、圖書資訊區和科研開發區等組團設立在鄰近城市幹道和位於與外界聯係方便的位置,以利於與社會共享文化設施資源。(2)後勤社會化。將後勤生活區(主要包括學生宿舍、食堂等)交給校外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及其他集團公司進行開發和管理。後勤生活區在規劃建設中相對獨立,並連接學院周邊社區。(3)科研開發。隨著高校與社會的合作日益密切,科研成果向產業轉化這部分功能會越來越超出預計。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校園結合部”其實是社會從教育中受益,理論在實踐中檢驗,學生在中間地帶實習和成長。
可見,在建設規劃中,規劃者既要考慮預留用地,又必須顧及校園與社會其他功能區的關係。
實踐證明,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建設規劃以建設現代化、高品位的大學校園為目標,通過對建築外觀、環境綠化、人文景觀等的設計和建造,體現出了“成信人”的審美意識和價值追求,突出了獨具學校特色的精神內核,實現著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結合、大學理念和校園文化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