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顧客”與“價值社群”
我一直認為,隻要有產品、服務、理念、形象等買給別人的組織,不管營利或非營利,都必須重視顧客滿意,第一步驟就是先辨認顧客是誰。隻有先認識顧客是誰,知道公司與自己要麵對哪些人或哪個人,才有機會落實到經營管理的層麵,如果不知道自己要體貼誰,又該如何提供這些顧客需要的服務呢?
相關規劃人員必須注意,在區隔顧客身份時,是否需要切割到單一的顧客,還是一群顧客,都要考量自己公司與產業的特性來決定,務必分類到足以提供讓該分類裏麵所有顧客,都可以滿意的服務的最適當狀態,這樣才是最恰當的分類。
甚麼是顧客。
顧客的存在,才使得企業能夠得以生存。對於每一個企業而言,“顧客”的定義就是會登門購買的人們,因此便幾乎將全部的可運用資源,例如人員、預算、廣告等,都投注在這些會上門購買的人身上,以期能夠獲得利潤。這樣的定義是否恰當呢?顧客的身份與角色是否如此簡單呢?錯估顧客是誰,不僅浪費公司資源,更重要的是,無法滿足原本應該滿足的那些顧客,傷害自己的競爭力。因此我們必須先對“顧客”下個定義。
甚麼是“顧客”呢?簡單來說,就是手中有錢可以消費的人,當然每一個人都是顧客,也許是過去曾經消費、現在正在購買、未來有機會上門的人,因此從時間來分類,“顧客”可能有三種型態:
一、第一種是過去的顧客。
就是過去曾經購買過企業商品的人。也許隻購買一次,或者經常購買;不論是順路經過的購買,或是有計劃的購買,凡是以前有過交易記錄的人都是“過去型顧客”。
二、第二種是現在的顧客。
就是當下正在和企業進行交易的人。包括第一次或重複購買的生意,隻要目前正在接洽,不論成交與否,都是“現在型顧客”。
三、第三種是未來的顧客。
第三種就是未來可能會購買的人。這個範圍最廣泛,從兒童到老人都有可能會在未來成為企業的購買者。就以兒童為例,即使他隻有八歲,也僅僅代表著他現在可能不是顧客,卻不能表示在未來的十年或廿十年的歲月裏,他不會成為下一個購買者。換言之,不論此刻有沒有能力購買,也許某一天會因為條件成熟而成為顧客。至於這個“成熟條件”的標準,將隨著時間及個人努力而變動,所以這些人當然都是廣義的“顧客”。
還有一種由學者提出,是以顧客所在的位置來分類,且廣為大眾所普遍認同的分類方法。根據“位置”的不同,我們可以把顧客區分為內部與外部兩種類型:
一、內部顧客:
就是企業內部的從業人員,包括基層員工、主管甚至股東都列入“內部顧客”的範圍內,而且計算方式也不限於單一員工,部門也是一種內部顧客關係。
若以“工作關係”來分類,一種是平行的支持關係,組織裏麵每個員工彼此獨立作業,困難發生則互相幫助,當然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也是一種平行的顧客關係。
另一種是在命令煉(chain of command)上,主管部屬之間的內部顧客關係,部屬是主管的顧客,主管也是部屬的顧客,彼此協調完成部門內的工作。
第三種是從流程運作的觀點來分析,假如某乙的工作,是承接自某甲,而自己的工作在動作完成之後,又必須移轉給某丙,這種甲乙丙三人的工作就是一種承先啟後、連貫式的模式。此種模式不隻限於個人,部門或工作團隊也適用,這也是一種內部顧客的關係。
二、外部顧客:
內部顧客與外部顧客的分別,就在於是否處於組織界線之內,界限內部的就是內部顧客,界限外部的就是外部顧客。而且外部顧客還可以進一步按照身份是否明確來細分,包括顯著型與潛在型兩種:
第一種稱為顯著型顧客:必須具備下列的各項要件,才是某種商品或某個企業的“顯著型顧客”:
一、當想要購買某種商品時,已經具備了足夠的消費能力。
二、自己能夠很清楚的了解,對於某一種商品的需要。
三、可能曾經或是現在,是某一種商品或是某個企業的顧客。
四、可為業者帶來收入的顧客,通常也是同業所極力爭取的消費族群。
你我都是某些商品的“顯著型顧客”,隻要我們現在看一看身邊的各種家中物品,使用中的冷氣、冰箱,還有你手上的這本書,隻要你已經買下來,就表示你已經是這些企業的顧客。“顯著型顧客”之所以重要而為企業所重視的最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能為企業帶來眼前的立即利益,是企業的衣食父母,對於企業的“即戰力”補給十分重要。
第二種稱為潛在型顧客:“顯著型顧客”之外的所有人,幾乎都是“潛在型顧客”,這類顧客也具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質:
一、目前未必有能力去購買某種商品,或者是礙於預算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