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下,準備創業的同學,俺家樓下的這個小便利店戰略,沃爾瑪和7—11能學嗎?不但他們學不了,換一個其他居民小區,可能都學不了呢!
“壓強”原理在這個小便利店身上之體現,就是“別看我力量不大、實力不強,但我服務的人群極小、極準確,壓強算下來,非常之大”。
事實上,這個小店的老板已經開了好幾家分店了,都設在北京最高檔的樓盤社區內,老板十分敬業和精明。就算這幾家店,貨品也有很大不同,因為有的樓盤明顯住戶紮堆嘛——有的樓盤歐美人多,有的樓盤日本人多,還有的都快成韓國人小區了。
針對不同消費特征,他不斷調整貨品品類,總能狠狠抓住該小區的消費習慣,靠“送上門,一根蔥”的“把客戶培養懶”策略(理論上講,隻送一根蔥,從成本上講,是賠錢的),慢慢遞進式地鎖定這個樓盤住戶的大量日常消費。
這麼講,有點感覺沒?開個小便利店,沒多少錢吧?(那兩牆紅酒,是值好幾萬,但都是紅酒代理商免費鋪貨啊!)但綜合一看,居然利潤也很好,周轉率還很高!
要我說,該老板守著北京這麼多高檔樓盤,隻要按照原有戰略,不斷打造核心競爭力,自循環、自強大,恐怕沒個幾年,總資產過千萬,非常靠譜。
競爭對手覬覦豐厚利潤
回到俺們家樓下這家叫“樓間風兒”的小便利店,大家是不是覺得挺了不起的?啟動資金少,利潤率較高,周轉率也較高,不失為一個不錯的創業項目哈?
但是,問題很快就來了。
老雕這麼一說,尤其把“樓間風兒”便利店的模式那麼一分析,很多人都看懂了,關鍵詞也找到了:目標客戶狹窄而準確,為鎖定客戶而不惜某些單筆交易賠錢,服務上佳,定價稍高。(誰讓目標客戶對價格不敏感呢?例如,我從來不知道雞蛋賣幾塊錢一斤,火龍果獼猴桃最近的價格是漲是跌……尤其紅酒,牌子、年份太多,非常難以比較價格,多標個三五十塊,幾乎沒人能感覺到。比賣大蔥爽多了哈!)
接下來,另外兩家和“樓間風兒”便利店相同戰略的便利店也入住俺們家樓下了,“樓間風兒”該咋辦?
怎麼設置競爭壁壘
戰略被人看透了,競爭者來了,可“樓間風兒”的某些“壁壘”還未形成,怎麼辦?例如地理位置壁壘,“樓間風兒”就沒有,五六棟樓的一樓的空房間還有很多能租到;進價壁壘也未形成,因為超大規模采購,才能讓供應商低頭,小小便利店那點銷貨量,還不足以揉捏供應商;品牌忠誠度壁壘……就別提啦,小小便利店,哪有太多品牌可言呢?
“樓間風兒”便利店老板非常之愁眉苦臉,因為隔壁新開了家“敲鑼打鼓”便利店,定位和自己完全相同……
本來,“樓間風兒”的老板以為沒人知道自己偷偷摸摸悶聲發大財,她從來見人就說,“生意多難做啊!每個月都賠錢”,就怕別人知道她這小便利店其實每月利潤三四萬!結果,萬惡的老雕,輕輕鬆鬆就把她給出賣了……出賣了別的還好,偏偏把自己的全套“價值主張”和“經營策略”給講出來了,結果,引來該死的“敲鑼打鼓”便利店競爭。
“敲鑼打鼓”便利店整個一反麵典型!不會別的,就知道靠低價競爭!你一根蔥賣5毛,他就賣三毛九,雖說這個小區內的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但相同東西便宜點,誰都樂於接受。尤其同質化的東西,例如農夫山泉、可口可樂、舒潔衛生紙等,確實應了那句老話“沒有5分錢買不走的忠誠度。”
“樓間風兒”的老板該咋辦?還好,她也來聽老雕的創業課來了!
“泰森策略”與“劉翔策略”
“樓間風兒”老板聽老雕講課後,明白一道理,門檻低,當然競爭者跟進抄襲就很迅速,說白了就是,三歲小孩子賺到金元寶,誰不想搶啊?泰森拿著金元寶,你搶一試試?劉翔捧一金元寶,你追一試試?
所以“樓間風兒”麵對著該死的“敲鑼打鼓”低價競爭,要麼學泰森之路,也拚價格,把對手拚死!所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要麼學劉翔,一跳一跳的跳沒影了,對手不明白你跑哪兒去了。
“樓間風兒”老板因為是個聰明女孩——也是,不聰明,哪兒看得出原來高檔社區存在著巨大商機啊!所以,她決定學習劉翔策略。
劉翔策略是什麼?就是能力增長策略(相對的,泰森策略,是資金實力PK策略)。能力往哪方麵發展呢?
發掘新的價值主張。
發掘新的價值主張
我們需要再次審視“樓間風兒”所在的細分市場,挖掘挖掘其核心顧客都有哪些特征。
“樓間風兒”MM最後發現,自己原有的顧客群,尤其是核心顧客群(排除掉偶爾購買的那些顧客,比如老爺爺老婆婆、小孩子等非主流客戶後),都是些高收入、高知識、三十歲到五十歲間的人。
這些家夥呢,有一巨大特征,就是怕死!嗬嗬,意思是他們怕得更強烈些。這時,“樓間風兒”就出現一個新的價值主張核心:綠色。
我上次從“樓間風兒”便利店買西紅柿,送上來時,小夥計特意叮囑我,這個西紅柿比前幾天的貴不少,貴三倍呢,不過可是“有機蔬菜”!完全無農藥、無化肥,您生吃一個,就知道味道比那些化肥催起來的,新鮮太多了!
我一試,嘿,還真是,味道確實不一樣。就這麼著,我後來買西紅柿、柿子椒、土豆,都點名要有機蔬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