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鬥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誌。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教室裏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麵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清朝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裏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誌振興中華的偉大誌向。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誌者,當效周生啊!”意思是說,有誌氣的青年,都要向周恩來學習啊!同學們,你們現在是學生,你們有什麼樣的誌向啊!我想,我們應該向敬愛的周總理學習,從小立誌。立誌就是樹立一個崇高的人生目標,然後,為實現這個目標堅持不懈,奮鬥不止,為人民,為國家做出貢獻,這樣一生才有意義。
周恩來同誌始終信仰堅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現為他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精神,這是他畢生奮鬥的力量源泉。周恩來同誌說:“人是應該有理想的,沒有理想的生活會變成盲目。”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要以誓死不變的精神為共產主義奮鬥到底”的誓言。他身後沒有留下任何個人財產,他和鄧穎超同誌一生中的全部工資積蓄都交了黨費,他的骨灰撒在祖國的江河大地上。他說:“我們這一輩子和這一個時代的人多付出一點代價,是為後代更好地享受社會主義幸福。”周恩來同誌一生心底無私,嚴於律己,廉潔奉公,是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典範。
有人說:“有誌青年往往會不得誌。”我看這話有點武斷。為了證明這一點,我給大家講一個很有生動意義的故事。
有一位出生於農村的名叫門煥新的,從小就喜歡寫寫畫畫。他的母親對自己兒子的這一愛好並不讚成,她堅持認為兒子就應該好好讀書。倒是他那位身為小學教師的舅舅對外甥的這一個愛好,給予了巨大支持。門煥新的舅舅是位書畫愛好者,並且具有一定的造詣,年少的門煥新在舅舅的輔導下,書畫技藝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
升進高中後,門煥新的一位很要好的同學,幫他聯係到了商丘市著名書畫家孫民。孫民教門煥新從白描入手,臨摹古今名作,苦練基本功。從此每到課餘時間或者休息日,他就會跑到田間地頭,對著花草樹木寫生,畫完之後,他還要附上一行渾厚有力的隸體字。
漸漸地,隻要納入門煥新視線的景物,尤其是農村田園風光,都被他畫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盡管他已經頗具專業水平,但是門煥新還是感到不滿足,他想更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書畫技藝,於是就經常逃課,到一所藝術學校去偷藝。當時,那所藝術學校開設書畫班,但學費很貴,門煥新交不起這筆錢,隻好出此下策。
然而,門煥新的文化學習成績在不斷地下滑,1984年參加高考的時候,他名落孫山。他很想複讀來年再考,但是母親卻含淚對他說:“兒子啊,放棄複讀吧,家裏實在沒有能力供你啊……”
就這樣,這個從小就癡愛書畫藝術的有誌青年,卻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