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禁使人們想起了“鳳凰涅槃”的故事。鳳凰與鷹的重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它悄悄地告訴了人們一個刻骨銘心的人生哲理。鷹的重生,遵循的是自然界生存法則,而企業、人緣何重生?其實,環顧我們周圍,品味我們的生存生態,競爭、劣汰、勝者為王、失敗跳樓,我們及我們所在的企業的生存法則竟與鷹生存遵循的自然法則別無二致或驚人的相似。人們不禁驚呼,鷹都知道要重生,企業焉能等乎?
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有麵對艱難選擇,需要做出困難的決定的時刻,隻要我們願意放下舊的包袱,拋棄舊的習慣和舊的傳統,懷有自我更新的勇氣與再生的決心,願意學習新的技能,開始一個更新的過程,縱使必須經曆一段重頭來過的艱辛,相信我們一定能發揮我們的潛能,挑戰人生,展翅上騰,重新飛翔。
我們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深思熟慮,考慮後果,不要隻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
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少年終於被吳王發現了。吳王問道:“你早晨跑到花園裏來幹什麼?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濕啦!”
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
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麼事啊?”
少年說:“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弓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
吳王誇獎說:“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便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但要顧眼前的利益,而且還要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種種危險這個道理是非常重要的。隻有這樣,隻有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活得快樂,活出自我!
結果由我決定
我們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我們可能無法安排自己的生命旅程,但我們完全可以安排我們的心路旅程。我不會任憑別的什麼來主宰我的命運,我會依靠自己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
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於是乎每周下來,他們隻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後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高尚的人也腐敗了。然後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但他們常常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裏全是涼的。最後想出來一個方法: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隻能認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同樣是七個人,不同的分配製度,就會有不同的風氣。所以一個單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習氣,一定是機製問題,一定是沒有完全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嚴格的獎勤罰懶。如何製訂這樣一個製度,是每個領導需要考慮的問題。
人生就像是打開一扇扇門,我們期待門後的精彩,也惶恐門後的不堪,其實門後的未知都需要我們坦蕩接受,才可以在這扇門後左右逢源。
從前有一位王子,他在踏上人生旅途之前,問他的老師——釋迦牟尼佛:“我未來的人生之路將會是怎樣的呢?”
佛陀回答說:“你在人生之路上,將會遇到三道門,每一道門上都寫有一句話,到時候你看了就明白了。在你走過第三道門之後,我會在第三道門的那邊等你。”
於是,王子上路了。不久,他遇到了第一道門,上麵寫著:“改變世界。”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規劃這個世界,將那些我看不慣的事情統統都改掉。於是,他就這樣去做了。
幾年之後,王子遇到了第二道門,上麵寫著:“改變別人。”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們,讓他們的性格向著更正確的方向發展。於是,他就這樣去做了。
又過了幾年,他遇到了第三道門,上麵寫著:“改變你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變得更完美。於是,他就這樣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