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構建分為基礎層和群體層兩個層麵,前者指打造企業和員工個體的關係,其中包含個體的三重激勵;後者主要是指塑造企業人格。
個體的三重激勵
企業文化的構建首先要解決人的問題。從個體來說,首先要解決的是老板自身的問題;從團隊來說,就是要解決全體員工,至少是核心員工的價值觀問題。
我們曾服務過一家生產新型建築材料的公司。這家公司不僅擁有很多技術專利,還代理國外新型防水、防火建築材料。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蓬勃興起和國家對基礎建設投入的不斷擴大,該公司的發展速度也在持續加快。於是,公司的員工也在激增,從過去的40多人猛增到300多人,尤其是銷售部,一下子成為公司最大的部門。
不過,該公司的老總最近有點兒煩悶,因為公司的銷售額已經連續3個月沒有大的提升,而他們的競爭對手的業務卻依然紅紅火火。
這家公司采取了很多改善措施,如跟員工溝通想法、請“勵誌大師”給員工講課、組織文化活動等,可員工看似忙忙碌碌,卻不見什麼效果,有力也不往一處使。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呢?
經過入駐調研,我們發現該企業存在以下突出的問題:
一是製度多。該公司的各種規章製度合起來有一大摞,卻都隻收藏於各部門領導的辦公桌內,並未得到切實執行。而且,很多員工反映,製定的製度並未征求員工意見,很多製度都不合理。此外,這些製度也不夠人性化,過於死板。
二是考核多。不管什麼崗位,都要考核。對於那些分工較細、工作內容量化度高的崗位來說,考核還相對容易些,而那些工作煩雜、處於中間服務環節的複合型崗位,考核起來就非常困難。該公司的一位員工,平時工作非常認真,可是某個月由於特殊原因遲到了三次,結果就考核不合格。可見,這樣的考核製度有失公平。
三是檢查多。該公司既非國有企業,又非政府機關,但其檢查項目一點兒也不比它們少。為了應付各種檢查,很多員工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擠占了本該用於本職工作的時間。
四是會議多。有些會議連主題都不明確,而相關人員的材料也準備不足,致使會議開了不少,可問題就是得不到解決。
在對該公司做了大量調研工作後,我們最後得出結論:該公司在製度製定、績效考核、激勵機製、向心力等方麵都存在嚴重的問題。
製度應靈活變通,因為製度並不僅僅是為了規範行為,更重要的是能激勵人。績效考核也是如此,訂立績效製度的目的不僅在於發揮其激勵和約束作用,更在於持續檢驗企業的整體績效。
然而,很多企業都誤解了企業製度和績效考核的最終目的,導致製度和績效工具變成了製約員工的枷鎖。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如何能騰飛起來呢?
更進一步來看,該企業在設計激勵機製上也存在問題。
首先是薪酬計算體係複雜,沒有邏輯一致的指標和係數,頗具隨意性。
其次是考核有失公正,隻看銷售業績,不考慮其他因素。既不控製成本,也沒很好地發揮平衡計分卡的實際效用。這種考核導向將引起“吃老本”的問題,即用老產品排斥新產品。
最後是獎懲混亂。企業沒有具體的獎懲製度,一切都憑老板意思決定,這就容易使員工產生嚴重的負麵情緒。
更進一步看,該公司在人心凝聚上也可以說沒有任何建樹。要知道,人心如果不齊,不管做什麼事都很難做成。
根據這些結論,並結合該公司的具體情況,我們為其提供了以下解決方案:
首先,在製度層麵上捋順流程、精簡製度,實行人性化管理。
捋順流程:流程分為業務流、管理服務流、信息流、權力流、財務資金流等。流程是水,製度是渠,流程順暢就表明不需要更多的製度,多了也就變成了枷鎖。
精簡製度:以結果為導向,隻保留關鍵製度,剔除不必要的製度。
人性管理:製定適度的彈性工作製。以吃飯時間為例,中午一般都是12:00—13:00吃飯,但企業可以根據員工自身的工作情況,改為12:00—14:00之間任選一個小時吃飯等。
其次,在利益層麵上調整導向、考核關鍵,做到公平、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