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目標與溝通(1 / 2)

目標需要溝通,而溝通更需要目標支撐。作為HR,需要用叫得響的理論武裝自己。理論來自於實踐而又指導實踐,目標與溝通,或許就是HR左右逢源的兩把刷子。

管理存在於企業的每個角落,而人際間的管理又是管理中的“重點領域”。企業的內部管理,沒有現成的不經修飾可以直接複製或者翻版的模式,因為每個企業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管理模式不會雷同也不允許雷同。如果企業不顧實際情況,全盤照搬照抄“教科書”式的所謂的最前沿的新銳管理模式,那麼,最終得不償失的將是企業自身。

通觀目前眼花繚亂的各種管理培訓,企業受眾要做的是傾聽——過濾——吸收——嚐試——確定應用。毋庸置疑,好的培訓講師精彩的演講確實能給我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愉悅感,好的管理技術的確能轉化為企業的生產力。我們應該承認,所有的培訓都是有益的,至少員工可以接受新的管理理念,感受前沿的管理魅力。

目標、計劃、規則、崗位、人員是管理的五要素,不可或缺。我作為其中“管”字號的普通一員,初步認為目標和溝通是管理內涵的體現和基本抓手,是公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匹配要素,不容小覷。

立竿見影的意思是一旦行動馬上就會有效果,可在實際環境中,還要受諸多客觀條件的製約。如果是下雨天或陰天,根本就不可能清楚地看到影子,所以說,企業的使命、願景、價值觀不同,產生的管理結果也不同。但是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管理目標,因為這是管理的先決條件,隻有有了明確的管理目標,我們才能把事情做對、把產品做精,從而達到雙贏或者多贏的目的。有一次,我去所在地的商會參加目標管理的培訓講座,培訓師來自寶島台灣,講座的題目是“好的目標是成功的一半”。一開場,他的這個金句立刻引起了全場的共鳴,隻可惜他的內容乏善可陳。行之有效的目標必須是明確、可操作、可以實現、有完成期限、與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的目標。

溝通是管理的前綴,溝通是管理的橋梁,溝通是實現目標的引擎……而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容易浮躁和急於求成,因此,溝通也存在盲點。真正的溝通其實不是簡單的語言鏈接和信息傳遞,而是改變觀念、理順關係、實現目標,在動態中把握平衡的過程。在溝通過程中,管理者要消除位差效應。所謂的位差,是指在企業內部的溝通過程中要盡量適時、適當地采取合適的溝通方式,在同一平台上和諧溝通,效果會更好。總之,管理追求的是長效機製,管理者要像新聞記者一樣,眼尖、腿快、口勤、心不亂,力爭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在第一現場解決問題。

目標與溝通作為管理的中樞環節,兩者相輔相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