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唇亡則齒寒:危機其實是機會的代名詞(4)(2 / 2)

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實驗人員抓來了一隻健壯的青蛙,突然間把它扔到沸騰的鍋裏,此時在滾燙的開水裏,青蛙麵臨的是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說時遲那時快,它居然用盡全力躍出了那口幾乎能叫它喪生的鍋,安全逃生。

半個小時以後,實驗人員再拿來一口同樣大小的鐵鍋,這次鍋裏放的是冷水,那隻剛剛死裏逃生的青蛙又一次被放進鍋裏。結果青蛙自由自在地在水中遊來遊去,可是實驗人員又開始在鍋底用炭火加熱。青蛙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隻是自顧自地在水裏遊來遊去。

慢慢地,鍋裏的水越來越熱,青蛙開始感覺不妙了,隻不過當它意識到自己已經承受不了鍋裏的水溫時,它已經很難像第一次一樣奮力跳出滾燙的鍋了,漸漸地它欲躍乏力,全身發軟,隻能呆呆蹲在水裏,直至被煮死在鍋裏。

說到這青蛙,很多人都會感覺一個企業的興衰也類似這種青蛙現象。危機對於企業來說,不會是突然而來的災難,一般來說都是潛在隱含的危機。就長遠來看,企業若是總是抱著“偷安”的心理,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是“死路一條”。畢竟市場的容量有限的,很多規律都已經是鐵定的,再加上強勢品牌的快速擴展,綜合力量越來越強,“苟且偷安”的企業最後的結果隻能是坐以待斃。

20世紀20年代,美國最大的製筆企業是派克製筆公司。1954年,派克製筆公司已經在14個國家設有子公司,全球的經銷店有120家,這120家店都專營經銷商經營派克金筆。每年派克製筆公司年產500萬支金筆,筆芯3200萬個,墨水300萬噸,擁有6800名員工,這樣的規模和產量在當時來說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檔金筆生產企業。

很可惜,時間不長。從1980年起,派克製筆公司就遭遇了連續5年的虧損,到1985年虧損額更是高達500萬美元。1986年2月,派克製筆公司最終被英國的一家公司以一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應該說,派克製筆公司由盛轉衰是個典型的案例。早在20世紀60、70年代,派克金筆舉世聞名,可是繁榮的背後早已是危機四伏。派克製筆公司盡管在當時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製筆企業,可是它身邊也有不少競爭對手,美國市場發生的變化逼迫其他企業跟隨著市場變化紛紛調整生產策略,把自己的生產策略轉向生產書法筆和價格昂貴的高檔筆,與此同時,還利用生產廠家在美國市場的代理權,在美國市場上推銷自己的產品,應該說發展勢頭也是咄咄逼人。而在這股洶湧的浪潮衝擊下,派克製筆公司卻始終沒有新的發展和經營策略,於是在美國的市場相繼被占,銷售額隻能是大幅度下降。

可在這樣的危機麵前,派克製筆公司卻一直沒有發覺自己的不足,仍然沉浸在從前的美夢當中。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當時美元疲軟,彙率下降,派克金筆在國外的聲譽仍然很高,每年在外的銷量占掉了總銷量的70%。在國外市場的繁榮景象讓派克公司的管理層還沒有意識到已經危機四伏。所以他們對國內市場所發出的危險信號仍然無動於衷。直到有一天許多成功人士的上衣兜裏別著的不再是派克鋼筆時,他們仍舊沒感覺到自己的市場已經被他人霸占。

另外,派克製筆公司的財務管理也非常鬆懈。由於公司的投資目標不明,因此派克的日常花銷非常巨大,僅製筆公司的總部大樓,年花銷竟達1.8億美元。20世紀80年代初,當美元升值,派克製筆公司的王牌就在一瞬間崩塌了。

無論是企業還是管理者,應對市場變化時,要時時刻刻保持警醒的頭腦,要有很強的危機意識,不滿足現狀、不安於現狀,這才是成熟的管理者的姿態,切不可在渾渾噩噩中度日,更不可沉溺在暫時的安逸中。保持頭腦清醒,善於在發展中“見微知著”,敢於“居安思危”,才能在風險中盡量規避危機的發生,保持健康永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