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璽、楊華之序言
“水裏魚蝦鬧,圈內豬羊壯;樹上長煎餅,山中生寶藏……”
隨著一首年代久遠的童謠再度響起,在漢高祖劉邦的大風起處,在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老家花果山下、二郎神老家灌江口,在飄著“三溝一河”(湯溝、高溝、雙溝、洋河)濃濃酒香的蘇北沃野裏,在韓培興老人魂牽夢繞的“那片熱土”上,一朵飄著泥土芬香的野花——《寇風烈鳩》在眾多親朋好友的共同澆灌下和期盼中盛開了——2015年6月1日開始在《長江中文網》發表。
作者李正友先生自少年時起養成嗜好讀書、勤於思考的習慣,在同學和鄰裏間享有書呆子、書癡的雅號。他喜歡與人抬杠,但總是輕聲慢語,似乎缺乏一些外露的激情和力度。小時候他隻要吃飽飯就覺得幸福,有書讀,心情更好。他感覺到在閱讀中就像和智者交流,得到知識與智慧,感悟人生與真理,提高修養與品味,有一種無與倫比的快樂。大家常見的中外文學名著他大多閱讀過,傳記類的文章、書刊是他的最愛。
1977年,16歲的他高中畢業即被留在母校—灌東鹽場第二中學任教,同年參加高考,以317分的成績投報南京大學中文係未能如願。他白天傾心工作,夜晚又無法抗拒小說情節的誘惑,同時,對英語和日語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他為自己製定的係統複習備考的計劃往往成為一紙空文,1978年、1979年兩次參加高考均以失敗告終。
他秉性溫和,微笑常常掛在臉上,無論經受什麼困難、挫折、失敗,都不會在臉上和心中留下陰影。三年高考連續名落孫山、兩度創作皆成滑鐵盧,都絲毫沒有影響他讀書學習的熱情,也沒有降低他對生活的幸福感。他常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好心情,要想做好長期艱苦的事情,光憑衝動和激情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失敗的時候不要自責、懊悔,不必沮喪、氣餒,更不能自暴自棄,要學會自我暗示——一是善於為失敗找“借口”,把責任完全推給外在的因素,自己的好心情才是快樂的源泉和成功的關鍵;二是堅信“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他通過自學和函授、進修,獲得中文、英語兩個專業的專科、本科文憑和文學學士學位,以及中級英語和初級日語的結業證書。
他自認為不是做官的料,而對教書育人卻情有獨鍾。1979年放棄到父母退休前所在公司做文書的機會,1980年應聘灌南縣英語教師並參加淮陰教育學院英語進修,1981年參加招幹考試,在有機會跳槽時不改終身從教的初衷。他說,他當初接受教師工作雖然是被動的,但內心十分高興。他認為,隻要能做自己喜愛的事情並且有穩定的收入就很愜意,況且,教學工作本身需要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這種工作幾乎等於學習的狀況正是他夢寐以求的境界。在37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大多擔任初三或者高三的英語教學工作,一直堅持趣味教學、愉快教育的理念,深受學生喜愛,教學效果顯著。1991年,他受到縣教育局表彰,在全縣範圍做了題為《把心血和汗水灑在故鄉的土地上》的巡回演講;1992年資深記者黃以華發表題為《十年辛苦不尋常》的通訊介紹他的事跡;1997年,縣、市電台、電視台宣傳他的事跡;他曾經獲得中國中學骨幹教師、連雲港市中小學骨幹教師、連雲港市優秀英語輔導教師等稱號。
他對教書育人全身心地投入,似乎漸漸地淡化了少年時當作家的夢想與激情,但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筆耕不怠已經成了他根深蒂固的習慣,除了讀書學習和教學工作,他仍然十分喜愛寫作。1977年,他給《新華日報》投稿,抨擊“白卷英雄”,文章受到編輯好評(沒有被發表,但他獲得不菲的稿酬?——一本《新華通訊》合訂本及將近一年的該月刊)。1978年若幹首兒歌在《鹽場通訊》發表。80年代,他根據父親在日本做勞工的經曆,寫出約20萬字的書稿,投稿文學期刊,但石沉大海。1983年至1990年,他幫助昔日學生周科先生編寫《英漢同義詞、反義詞辭典》(任副主編,該辭典由延邊大學出版社出版,周科其後又編寫、出版《英漢雙解介詞用法》)。1988年,他在《江蘇工人報》發表與夏華先生商榷的文學評論《吻、擁抱與時代》,參與對當時文學思潮的討論。1992年至1996年,他在《江蘇教育報》發表《讓孩子讀什麼樣的書》、《課外輔導孩子應注意什麼》等、在《家長報》發表《“超級兒童”與超常兒童》、《來點“鬼點子”》等、在《家長》雜誌發表《成才與成人之我見》、《如何看待文化成績差的孩子》、《日本的兒童教育》等,關注社會對兒童培養方向和方法的認識。1996年,他在《中國教工》雜誌發表《讀書的感覺》,倡議教工建立讀書學習的生活。2006年,他主編校本教材《中專生實用外語》,2008年,該教材付梓並被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