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行業資深人士分析,全球經濟放緩,受金融危機衝擊,盡管該企業技術和規模在業內都處領先地位,但在這場廣泛波及中國出口製造業的危機麵前,合俊集團同樣“未能規避行業及業務環境造成的問題”。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晁鋼令認為,代工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大。
表麵上看起來,合俊集團是被金融風暴吹倒的,但是隻要關注一下最近兩年合俊集團的發展動態就會發現,金融危機隻是壓倒合俊集團的最後一根稻草。實際上,合俊集團本身的商業模式存在著巨大的風險。作為一個貼牌生產企業,合俊並沒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因此在生產中也沒有重視生產研發的投入,主要靠的是歐美的訂單。美國的次貸危機發展成金融危機後,首先受到影響的肯定是這些靠出口美國市場過活的貼牌企業。
所以說,技術是企業的生命線,掌握了核心技術以及相關的設計,才能從根本上節約成本,才能真正的經濟獨立。如果技術上不占優勢,就隻能處於被動受剝削的局麵。而對於目前我國的企業來說,必須走出單純依靠低廉勞動力來賺取微薄利潤的被動局麵,必須要掌握產業鏈的中上遊,控製設計、原料采購、訂單處理、倉儲運輸、物流、批發以及零售等利潤空間較大的環節,這樣才能將自己的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不再受製於人。
213.造血不足的現金流
在企業裏,現金流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而利潤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所以,現金流對於一家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其影響遠遠超過利潤給企業帶來的影響。如果現金流斷裂,即使企業未來的利潤再高,也無法解決生存問題。沒有了現金流的企業就等於在“等死”。
對於這一點,史玉柱有著最為深切的體會。史玉柱在上海鬆江買了一塊地,蓋了一個總部,把所有業務搬過去,而這裏的房子最高也隻有三層。究其原因,還要從史玉柱的第一次創業說起。
27歲那年,史玉柱借債4000元,開始創業。他利用報紙《計算機世界》先打廣告後收錢的時間差,幾個月內賺回100萬元。這一年,史玉柱創辦了巨人公司,夢想著建成中國的IBM。
1991年7月,“巨人”實施戰略轉移,總部由深圳遷往珠海,“珠海巨人新技術公司”迅速升格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團公司”,下設8個分公司,成為僅次於“四通公司”的全國第二大民辦高科技企業,擁有M-6405漢卡、中文筆記本電腦、手寫電腦等五個拳頭產品。
第二年年初,巨人大廈動土。這座最初計劃建18層的大廈,在眾人熱捧和領導鼓勵中被不斷加高,從18層到38層、54層、64層,最後升為70層,號稱當時中國第一高樓,投資也從2億元增加到12億元。史玉柱基本上以集資和賣樓花的方式籌款,集資超過1億元。
與此同時,史玉柱開始了多元化擴張之路,他將自己未來的產業集中在三個領域——軟件、藥品、保健品。1995年,巨人打響了“三大戰役”,這一年,史玉柱推出了三個領域30個新品,砸了1億元人民幣投放廣告。
回報也是豐厚的,後來家喻戶曉的保健品“腦黃金”竟然取代了漢卡,成為巨人最賺錢的產品,高峰時期,腦黃金每年貢獻的純利潤就有1億元人民幣。也正是在這一年,33歲的史玉柱聲名遠播,世界上著名的財經雜誌《福布斯》發布了一個“大陸富豪排行榜”,他名列第八。
而實際上,危機的種子已經悄悄發芽。1996年,巨人大廈資金告急,史玉柱決定將保健品方麵的全部資金調往巨人大廈,保健品業務因資金“抽血”過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極而衰,巨人集團危機四伏。腦黃金的銷售額達到過5.6億元,但爛賬有3億多。
1997年初,隻完成了相當於三層樓高的首層大堂的巨人大廈停工,各方債主紛紛上門,巨人現金流徹底斷裂,史玉柱成了背負2.5億元債務的“中國首負”。不久,便黯然離開廣東。
從這個實例中我們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現金流決定企業生死。無論企業的規模有多大,都不能缺少現金流。中小企業更是如此,那麼中小企來該如何掌控現金流呢?
第一,下遊原料企業先貨後款,對於除了第一次合作的下遊的原材料企業,為了表示誠意,需要提前支付貨款外,要盡量先貨後款。當然,一定要按章辦事,不要壓款,以免影響付款信用。
第二,對於客戶先款後貨,對於我們的客戶,第一次購買產品,一定要求對方先款後貨。此後,要隨時記錄各個客戶的付款情況,製定相應的付款條款。信用好的,可以降低預付比例,但最多不低於成本。一旦客戶拖欠,其信用水平就要立即降低,馬上提升預付款的比例。這樣,給客戶以警示,並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第三,盡量租用大型生產設備。一些小企業賺錢以後,就迫不及待地購置廠房或大型設備,往往是錢花完了,企業也被債務壓垮了。所以,需要占用資金巨大、建設周期長的固定資產,一定要盡量租用。這樣,雖然短期內支付的租金相應多些,但能保留下足夠的現金流,支撐企業良性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