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馬戛爾尼使團來華(1 / 2)

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於公元1498年開辟到印度的新航路,標示著西歐向海外殖民掠奪的開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成為他們掠奪的重要目標。

那時,中國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主體的封建國家,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需求很少,加上曆代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國在和外國人的貿易中常常處於出超的有利地位。

產業革命後的英國,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進一步擴大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的要求也更加迫切,中國自然成了他們夢寐以求的目標。早在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英王便以喀塞卡特為使臣,試圖和中國政府接觸。喀塞卡特在途中病死,未能抵達中國。五年後,英王喬治二世又以補賀乾隆皇帝八十壽辰(乾隆的八十壽辰已過了兩年)為名,派遣以馬戛爾尼為首的使團出使中國,圖謀進一步打開中國廣闊的市場,祝壽隻是為避免清朝拒絕英國使者前往北京而采用的幌子。

馬戛爾尼使團一行,於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十一日自英國啟程來華。隨員中有醫生、軍官和航海、天文、力學、化學專家以及機械技師、測繪員和畫家等。使團成員135人,把水手、士兵等人計算在內,共有800人。裝有64門炮的“獅子”號戰艦為使團專用。英國的東印度公司為使團提供費用。攜帶的禮物有天文地理儀器、樂器、鍾表、圖冊、車輛、武器、船隻模型等,價值13000餘英鎊。

使團於次年六月二十九日到達大沽。乾隆對於英國使臣首次來華的接待工作十分重視。他曾多次下詔,在接待時要“貴於豐儉適中,不卑不亢”,“一切款待固不可踵事增事”,“亦不可過於簡略”,也“不可過於優待,轉為所輕”。並要官吏在禮節方麵尊重他國習俗,“隻可順其國俗,不可加之勉強”。派長蘆鹽政瑞征負責接待,直隸總督梁肯堂專程到大沽去迎接,隨即前往北京。當時,乾隆正在承德避暑山莊,因此,使團的主要成員又兼程趕往熱河陛見。清朝官員與英國使團在覲見皇帝的禮節方麵發生了長時間的爭論。

清政府堅持馬戛爾尼使團成員覲見中國皇帝時,必須行三拜九叩的大禮。他們說:盡管西洋人用布紮腿,跪拜不便,但在陛見皇帝時,不妨暫時解開,等行完禮之後再行紮上,豈不是兩全其美嗎?這種要求遭到了英方的拒絕。直到使團到達熱河後,雙方仍然各執一詞,爭吵不休。最後,雙方達成妥協方案:馬戛爾尼以叩見英王的禮節陛見乾隆,彎屈右腿,免去吻手的禮節。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正式接見了使團。馬戛爾尼遞交了國書,呈上了禮物清單。乾隆賜宴款待使團一行,並向英王和正副使節以及船員兵卒贈送了禮品。馬戛爾尼參加了乾隆83歲祝壽活動,觀看了歌舞、焰火、雜技、馬術等表演活動,並與清朝官員進行多次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