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丞相李煒勵督辦戶部置辦糧草不力,即日起革去丞相一職,降為戶部尚書,罰俸一年;原戶部尚書林真書降為戶部侍郎,罰俸一年,欽此。”
大殿之上,皇帝的貼身太監德全手拿金黃聖旨,嗓音洪亮,字正腔圓。
念閉,便退到一旁。
那端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此刻正俯視群臣,看似無意,實則卻在打量每一個人的表情,盤算每一個人的心思。
滿朝鴉雀無聲,靜的連地上掉了一根針都能聽見。
雖然群臣皆垂首,不出一言,但此刻心境卻大有不同。
平日裏依附李煒勵的官員此刻膽戰心驚,隻因皇帝這一旨涉及的可不僅僅是李煒勵一人,還有東宮太子。若是這東宮倒了,取而代之的必然是五皇子燁城,而他們這些平日依附太子的人,仕途多舛不說,怕是性命不保。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五皇子一派的人,表麵上看來不哀不喜,心裏卻早已是欣喜若狂、若不是忌憚皇上,早就彈冠相慶了。
權力之爭,本就是一方強則一方弱,一方弱則一方強。
而兩派之首,太子與五皇子此刻皆是若有所思的樣子。自然,身為事件主角的太子相較五皇子而言更為深沉一些。
除了這兩派之外,還有一派,便是俗稱的中立派,隻是中立派並不是真正的中立,古往今來,能在朝堂之上久居的人大多都善權謀,保持中立無非兩種可能,一是性子使然,或剛正不阿,或淡泊名利,總之不願卷入到這是非之爭中;二是還處在觀望期,靜觀其變,反複推敲,以擇一明主效忠。
“臣接旨,謝主隆恩。”曾經的百官之首、現在的戶部尚書,李煒勵跪於大殿中央,聲音平靜,神情淡漠。
“臣,接旨,謝主隆恩。”旁邊跪著的便是如今的戶部侍郎,隻見他聲音顫抖,滿臉驚恐之色。
一時間,京城的八卦第一樓聚賢樓人頭攢動。
此朝效仿百家爭鳴時期,鼓勵文人針對時事各抒己見,是以聚賢樓才得以存在。
當今聖上曾下旨,聚賢樓內,不因言語過激、政見不同論罪。論點卓越者,更是有機會越過科舉直接入朝為官。是以每每聚賢樓開壇,京中略有學識之人都會來參加。
聚賢樓逢單日開壇,討論時事,上至國家政策,下至城中某戶丟失雞鴨之事皆可討論。
今日恰逢三月初九,聚閑樓廣開大門。
進門便見一條紅綢自三樓垂下,上書“丞相革職”四字。
眾書生進門見此都麵露微笑,或點頭,或擊掌稱好。
主持人以棍擊鼓,眾人落座噤聲。
“當今國丈李煒勵一月前因家裏出了個太子妃而榮登聚賢樓論壇,不知諸位可還記得。”
在座之人皆點頭,微笑,隻是這笑中略含嘲諷之意。
“如今,李大人再登我聚賢樓論壇,是為今日早朝降職一事,諸生暢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言之卓越者,聚賢樓將推薦給吏部。話不多說,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