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船簡史
生活在河邊或海邊的人們,乘船從事生產勞動,實在是很普通的事情,絲毫也不會產生這樣的問題:船這種看似平常的水上交通工具是怎樣產生,又是怎樣演變過來的?
船這東西的確是很神奇的。古人的許多詩裏把船作為抒發豪情或描繪祖國美麗的山水風光的工具,有不少詩詞成為千古絕唱。你也可能看過一部電影,叫《泰坦尼克號》。這隻被命名為“永不沉沒”的巨輪在北大西洋海底沉睡了七十多年,直到近些年才被打撈上來。你也可能對南極考察很感興趣,但如果沒有現代化的破冰巨輪,我們也就不會有在南極長城站升起五星紅旗的自豪。
當我們乘著船遊覽山水時,或許不應忘記船在這幾千年裏的艱辛曆程。
船的故鄉
中國的古書裏記載了很多關於船的事情。船起源於古人從落葉和樹幹在水中漂浮的現象中得到的啟示。如《世本》中就寫著:“觀落葉因以為舟。”意思是古人看到樹葉落到水麵上並且漂遊的情景,就造出了船。《淮南子》裏有更細致的說法,說古人見窺空木浮而知道造舟。因此,中國人最早發明的船是獨木船,製造的方法大致是:剖開圓木的一麵,並掏挖成凹形,這樣既減輕了圓木的重量,使船能在水中更穩定地運行,也增加了船運輸貨物的數量。
我國最古老的文化經典《易》中談到,在黃帝和堯舜時代,人們就“刳(剖)木為舟”,描述的就是這種造船的方法。
與此同時,中國人還發明了槳。黃帝堯舜時代,不僅“刳木為舟”,而且“剡木為楫”。《拾遺記》更是把造槳的功勞直接歸於黃帝:“軒轅變乘桴以造舟楫。”距今約7000年前,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地區,古人就製造了木槳,槳柄和槳葉用同一塊木料。現在發掘出來的木槳,還有63厘米長,12.2厘米寬,2.1厘米厚,從表麵上還能看出當時那種精細的加工,槳柄上的陰刻弦紋和斜線紋仍清晰可見,這恐怕已經不是最原始的木槳了。考古學家們還在吳興錢三漾和杭州水田畈兩個古文化遺址出土了木槳,離現在約有4700年左右。
在商朝的甲骨文裏,記載著古人的一些水上活動,對槳也略有記述,西周以後有越來越多的記載,西漢時期的揚雄、東漢時的許慎分別在他們寫的《方言》和《說文解字》的書裏都有過簡單的介紹。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說:在船的旁邊撥水的叫“擢”,“擢”即“濯”,把槳放到水中往後撥水,使船更快地向前運動。“擢”又叫“劄”、“楫”,“楫”就是“捷”,是迅速、快捷的意思,也就是說它能使船更快地運動。槳也叫“橈”,它們的大小不一樣。西漢劉安在《淮南子》裏記載,橈長七尺,相當於現在的1.94米。長橈、短橈用處不同,《吳時外國傳》說:“立則用長橈,坐則用短橈。”而且他們還使用檜、檀、桂、木蘭、沙棠等不同的木材造槳,細致堅實,十分耐用,這是古人長期使用和優選的結果。
舵也是船上的重要“零件”,它曾被稱為舵槳,是專門用來控製船的運行方向的,大約出現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那時的甲骨文裏就有記載。1974年,考古學家在湖北西漢墓裏出土的木船模型上就發現有五把長槳,其中有一把放在靠船尾的舷邊,應該就是舵槳。而真正的、使用起來較有力的舵大致出現在東漢。1955年,在廣州近郊的一個東漢墓中,出土了一隻陶製船模型,船尾有一隻舵,這隻舵和槳顯示出了很大的區別。舵麵呈不規則的四方形,麵積較大,舵杆頂端有一個洞孔,可安裝舵把。根據杠杆原理,隻要轉動舵把,就能使舵麵偏轉,從而控製航行方向和路線。這在當時已是相當先進的了。隨後的發展中,先後出現了垂直舵、懸吊舵(鄭和下西洋的寶船上就用這種舵)、平衡舵(宋代)、窗孔舵(開孔舵)等。如果船舶較大,使用好幾個舵,就有一個主舵和幾個副舵的區分了。史學家們通過研究證實,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舵的國家。
從槳衍生出來的還有櫓。1983年,在廣州象崗山西漢越王墓裏出土的船上就有尾櫓。東漢就出現了多櫓(旁櫓),裝在船的兩舷。《三國誌·呂蒙傳》中對櫓有較詳細的記載。櫓使船獲得連續不斷的推力,它的球形支釘作為支點使櫓能做多方向的自由運動,是古代的一項重大機械發明,人推挽櫓做橫8字形運動,以腰脊為軸調動了人的全身力量。後來就演變出了由許多人共同搖轉的大櫓,4、5人或6~8人,最多時可有20~30人共同搖櫓,產生更強大的推動力。
中國古人還最早發明了帆。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說:“隨風張幔曰帆。”可使船將風力轉化為船舶前進的動力。早在3世紀,中國的帆船已采用很多根桅杆前後錯位配置、主桅杆向船尾傾斜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了。而歐洲直到15世紀才出現三桅帆船,桅杆錯位和主桅後傾的技術則是19世紀的事了。
中國悠久的造船史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能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出不同種類、不同性能要求的優良船型,並能吸收各種船的優點,把船造得更加完美,從而達到很高的水平。據史書統計,古代各類船舶約有一千多種,僅海洋漁船就多達二三百種。戰國時有一種雙體船,就是一種比較穩定,便於裝貨載人的航船。漢代時就有很高大壯觀的樓船。三國時有更多的二十多丈長的大船在海上航行。晉朝盧循曾造出八槽艦。南北朝時,著名的數學家祖衝之造出了能日行一百多裏的“千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