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節 東山再起(1)(2 / 2)

一晃又是一個月。到了建興元年冬十月。

蜀漢的政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一年秋察舉孝廉,丞相府下書在各學舍中廣泛錄取,考核成績兼顧學舍學習情況。這在當時影響巨大,不少子弟毅然扔下鋤頭跑進學舍,為的是博取功名,謀求做官之路。

政治選取無疑推動了學風的發展。學子們開始議論國事,積極參與政治。

這期間成都也沒發生大事。關於諸葛迷的傳聞也逐漸淡下來。學風恢複平靜,但學子們喜好議論國家政務的情緒越發高漲。沒有了新奇的學說,士人們把目光轉向國家大事。儒家士人有著積極的入世思想,有著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他們不甘於寂寞,他們將滿腔激情傾灑在國家和民生中。

儒學的生命力在於積極地入世。作為一心弘揚儒學的諸葛迷也不例外。看似沉寂在苦寒門求學的他正潛心鑽研,苦心立著寫經。他的身邊還有六位超級粉絲,王離、欲正、程祁、楊戲、楊汰、張表。七個人關起門來集思廣益,博采眾經,立書作傳。到了冬十一月,一部《大學通義》洋洋灑灑八萬字,雖然不多,但集中儒家兩漢各派的精華,又攙雜七人的獨立見解。一問世,就引起學術界轟動。

其時在漢代,漢武帝將《詩》《書》《禮》《易》《春秋》定為五經,創辦太學,設立五經博士,十分推崇。《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並沒單獨作為經典推崇。直到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諸葛迷認為《大學》全麵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係。

諸葛迷采取後世朱熹的《大學章句》本,雖然大多抄襲,但又摒棄朱熹等天道的理論,將天道解釋成自然的法則,認為凡事順應道義,順乎自然。

同時旁征博引,精辟解釋了三綱: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作為儒家的人生境界觀,教導儒者要以三綱為目標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同時又沿襲朱熹的八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並把前五條作為修身的法則,將後三條作為入世的理想。為蜀漢儒生宣傳成仁取義的人生價值觀,宣揚“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高尚道德觀。

並將‘內聖外王’的思想定為儒家的理想人格,這是諸葛迷根據兩千年儒家文化的發展史重新繼承和修正。兩千多年裏,時代在變,儒學的詮釋也在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在“內聖外王”的模式裏運思。諸葛迷打破儒家以道德控製國家的傳統思想,主張兼用法家思想,禮法並舉。將明儒暗法的帝王治國思想體係轉變成明儒明法的思想,揭示道德鞭長莫及的地方。

由於書籍銷量不錯,諸葛迷從劉琰那裏得到的分成自然增多。生活無憂的他一麵考慮讓六位朋友開新書,一麵思索著如何重新走上政壇,向劉禪和諸葛亮宣傳他的儒道思想。

諸葛迷有了繼續宣傳儒學,開新書的構思。他認為人性天生存在著善惡兩麵性。單純的摒惡揚善是難以達到道德治國的良好效果。在一定曆史時期,尤其是社會動蕩,生活資料匱乏的時期,人性的醜惡一麵就會在社會蔓延,直至毀滅一個帝國。這正是儒學多次陷入困境難以自拔的,儒學的理論基礎源於人性善良的一麵,忽略了人性本來就有追求欲望的一麵。而這在中華民族發生重大分裂時,每每導致儒家思想衰微的根源。甚至使得儒學越來越缺乏活力,最終陪同封建帝國一起殉葬,喪失了思想界的主導地位。這是民族文化的悲哀,盡管也是整個人類思想界難以回避的難題。

而三國時期的蜀漢恰恰給諸葛迷提供了重新改良儒學的契機。傳統今文經學因怪誕的神學論陷入衰落;宋代理學思想的誕生還需要很漫長的時代。諸葛迷可以在先秦儒學思想上注入新的活力,既為了將來二十年後抗擊玄學思潮,同時又能與日益壯大的道家學說和外來佛學一較高低。在他眼裏佛學雖然博大精深,但與積極倡導入世的儒學相比,佛學顯得封閉和空虛。儒學應當比佛學更適合三國時期的漢族。如果任由儒學衰落,五胡亂華的悲劇就不可避免。

博覽群書,又反思曆史後的諸葛迷此刻顯得比誰都清楚。他忽然明白了肩上的重擔一旦選擇挑起,竟是如此沉重。諸葛迷越來越需要朋友的支持,需要誌同道合的儒生的支持。他想到了一個人,秦宓。在西蜀儒學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才。

也是在建興元年冬,蜀漢和江東重新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