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節 花間一壺酒(2 / 2)

百家姓是晉朝人的書,難怪你沒聽說。諸葛迷嘿嘿一笑,輕描淡寫地掩飾自己剛剛犯下的常識錯誤:“在下看的書的確不計其數,許多書怕是小姐聞所未聞。”全益州連三歲的孩童都知道他的博學,誰還敢懷疑。

諸葛迷望著麵色平靜的芷蘭,暗暗叮囑自己千萬別再犯低級錯誤,在小河溝裏翻船。

“敢問先生人有幾德?”

“人有七德。老子雲: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此乃為人處世的七種美德。”

芷蘭不置可否地笑笑。諸葛迷如沐春風。

“敢問先生人有幾法?”

“人有四法。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此推之人有地、天、道、自然共四法。”

尋章摘句不是諸葛迷的長處,但他還是絞盡腦汁想出原文。

芷蘭喜道:“先生對老子如此崇敬。”

“敢問先生人有幾謀?”

“兩謀。人謀以攻心乃上上之策。鬼穀子有捭闔之術。捭者,啟動對方敞開心扉,即知彼也;闔者,關閉自己不讓對方所知,即知己而非彼知也。按照兵法,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故曰人有兩謀。”

“先生還通曉縱橫之術?”芷蘭讚道。

諸葛迷隻覺得汗顏,不過是看了一點點古書就拿來胡亂使用罷了。幸好不是寫字,否則他這個古文字都不識得幾個的家夥早就露餡啦。

“敢問先生國有幾道?”

這個問題顯然不會詢問關於道路方麵,如果真是這麼簡單,用正道歧途來應付綽綽有餘。諸葛迷意氣風發,回答道:“國有十三道。”

“哦!”芷蘭語氣中流露出驚喜,諸葛迷口中總有令人匪夷所思的答案。

“國家興衰存亡不外乎安危二字。韓非子曰:安術有七,危道有六。安危共計十又餘三,故國有十三道。”至於哪七術、哪六道,諸葛迷記不清楚。

“想不到先生搬出法家典籍,真是獨到。”芷蘭欠身為諸葛迷斟杯敬酒。

諸葛迷接過杯,適逢月光灑地,有感而發,當即吟詩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先生好詩!隻不過詩句裏夾著一份濃濃的寂寞憂愁。”芷蘭忍不住為李白的《月下獨酌》擊掌喝彩。

諸葛迷厚著臉皮把古人的詩句占為己有,又假意歎息道:“在下本一介草民,胸懷大誌。上欲輔佐君王成《春秋》大義,安邦定國;下願體恤百姓留周召遺風,國泰民安。剛才在下酒後狂言,讓芷蘭小姐見笑。”

諸葛迷說得情真意切。

道德淪喪讓士人迷茫。儒學進入低穀,弘揚儒學的理想在現實麵前碰壁。學舍龍蛇混雜,學生不尊師重道卻去追求名聲。這些大大出乎意料。神鬼論,天人感應說大行其道,惡意篡改儒家精神。

諸葛迷也很迷茫。

聯想到李白,深感目前蜀漢衰微,自己任重道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真正輔佐諸葛亮。於是有感於懷,發出肺腑之言。

同情心是對付女孩子的最佳辦法,像諸葛迷這樣發自肺腑的感慨,自然博得芷蘭的同情。

“好一句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芷蘭願意和先生同飲!”看到佳人舉杯,諸葛迷喜出望外。目不轉睛盯著芷蘭,酒水口水一起下肚,心裏喜滋滋。

“請問芷蘭小姐年方幾何?”諸葛迷壯著酒膽問道。

芷蘭臉一紅,害羞地支吾道:“芷蘭及笄之年。”“及笄”指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

哦,才十五歲啊。不知道古人是成熟早還是什麼,芷蘭看上去活脫脫像個十八九歲的待字芳閨。

“在下已經過了弱冠之年,奈何功名難就。”不等佳人問,酒已下懷,諸葛迷有些醉意。《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諸葛迷提起酒壺一杯接一杯,隻覺得這酒越喝越甜,再也不想去思考什麼。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酒既傷身又傷神,先生胸懷鴻鵠之誌,萬不能沉迷其中,惰慢誌向。”芷蘭見諸葛迷借酒消愁,感覺心底隱隱作痛。

一陣清風拂過,酒意也醒了兩分。諸葛迷仰望明月,心存感激地望著芷蘭。他把手裏的酒壺重重地擱在桌上,奮然說道:“感謝小姐的好意。明日我就喝茶去。”